推进全民阅读已经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 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希望。大学生们的阅读行为对于个人的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创新潜力,并深刻影响民族和社会的进步。
《新时代上海大学生阅读指数报告(2018)》报告显示,新时代大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较强,为个人发展而阅读的动机非常明确,数字阅读量大,但阅读质量和深度有限。大学生的阅读习惯离不开大学教育在价值与方式上的牵引与涵养。
不过,全国政协委员戴立益发现,目前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和提升阅读能力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大学生热衷于以点赞、评论和转发等方式分享从社交平台所获得的阅读信息,但在发表评论交流、参与阅读活动上活跃度不高,大学生普遍反馈本校的阅读类课程、讲座和论坛还不够丰富。另一方面,学校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时,容易忽略学科门槛下学生阅读能力的问题,导致大学生对一些专业性过高的跨学科专业读物望而却步。
引导大学生通过深层次的阅读将知识吸收、内化及应用,应成为高校的一项长期工作。戴立益委员建议,应加强阅读推广和实践活动。高校的图书馆及相关信息服务机构要加强阅读引导与读者服务的协同性,有计划地进行相关的宣传工作,多渠道地介绍馆藏情况,定期地通过各种方式为读者推介优秀文献和新进书籍,使教育部发布的大学生阅读推荐书目起到应有的引导效果。同时,图书馆要适应现代社会电子化阅读的发展趋势,注重电子图书的引进,并使广大师生能够很便捷地接入这些资源,使其得到有效的利用。此外,高校作为社会的精神高地,要积极地对大学生进行理想和价值层面的引导,图书馆及各院系可定期举办讲座、参观、沙龙等多种形式、兴趣导向的阅读实践活动,促进良好阅读氛围的形成。
戴立益委员同时建议,要推动大学教师为学生阅读提供及时的阅读专业支持,通过建立学科框架与模型,并对关键概念进行“解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与信心。比如,可鼓励学生创建自己视角下不同学科的可视化阅读地图,引导学生把阅读书目中的观点放在这份地图上,并进行分享,构建一张班级范围的地图,将过去积累的与当前汲取的知识联系起来。教师通过班级地图了解学生阅读的见解,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帮助学生生成一个独特的“方法论”,并进一步为学生解答疑惑,提升学生的学科阅读能力和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
作者:徐晶卉
摄影:叶辰亮
编辑:徐晶卉 陈晨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