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媒体的一篇报道《这块屏幕可能会改变命运》,介绍了通过网络直播课,贫困地区的学生和成都七中学生同步上课,不少贫困生考上了大学甚至考上清华北大改变明确的事情。这一报道刊发后,有人赞许、感动,也有人提出了质疑。
透过热闹看本质!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看来,这一事件的核心问题主要是公众对于信息化技术能否改善贫困地区教育的探讨。
“这些年,我们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针对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的师资短缺、教学水平不高等问题,教育信息化技术实施后,有了很大起色。”汪小帆同时指出,根据一些基层学校的反映,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尽管初衷很好,但由于缺乏协调,某些培训的时间和方式影响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有时学校为了满足教育部门的要求不得不派出并非教学一线的教师参加培训。
围绕更好地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汪小帆今年写了提案。他认为,除了要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相关工作的宣传、让更多公众了解、打消疑虑外,当务之急是加强和改进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和评估效果。
在日前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也曾表示,将来能否依靠技术实现“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资源”,教育部做了很多工作,今后还会不断地探索新的方式,使得不平衡进一步解决。
根据《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今年将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研究中国智能教育发展方案。推进学校联网攻坚行动,力争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7%以上、出口带宽达到100Mbps(兆/秒)以上。
作者:樊丽萍
编辑:樊丽萍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