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人工智能正在影响一切领域,以爆发式的速度蓬勃发展。
“大家目前普遍关心、投入力量较多的是人工智能在各个具体领域、产业的应用。比如人脸识别、AI诊疗等等。”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结合他过去一年基层调研情况、在和多位学界专家交流后,有一则感受:人工智能虽然“大热”,愿意潜心从事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的人还是太少,或者说,奇缺!
“我们当前特别需要一些愿意在热锅边上吃冷饭的学者。”全国两会召开在即,顾祥林今年拟提交的一份提案,即是呼吁高校整合现有资源,启动跨学科建设,加强对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培养。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包括顾祥林在内,不少学界专家都认为,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首先要聚焦人工智能发展缺少基础理论研究支撑的问题,予以重点突破。按照业界的说法,如果无法在基础性研究层面取得突破,那么这一领域也可能“热5年、冷10年”,短暂的热闹后很可能是长时期的寒潮。
据悉,上海目前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达700亿元,已形成了较成熟的产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在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助力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去年底,依托同济大学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在上海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办公室第八次全体会议上揭牌成立。
该中心致力于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集聚上海及全球力量,致力于解决人工智能重大前沿科学难题,培养我国当前紧缺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努力建设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创新中心。
顾祥林介绍,该中心将同时开启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高峰学科,以“人工智能+”赋予传统学科新的发展动能,培养具有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交叉应用能力的优秀人才,确保具备持续创新能力。
作者:樊丽萍
编辑:樊丽萍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