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基层,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社会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基层的治理能力,决定着国家治理的成效。
减证明、减系统、减考核、减挂牌。
基层减负的目下重点,恰从一个侧面可以“复盘”出基层往昔的负累。
长期以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基层工作的形象比喻。信息系统存有壁垒,导致海量排摸、重复填报;条线部门间缺乏统筹协调,各吹各的号,各要各的“账”,基层干部群众疲于应付各项检查考核;形式主义“留痕”,责任转嫁层层加码……这些最终落成基层干部群众肩头的“千重雪”。
超大城市上海,随着主题教育深入推进,基层减负这一系统工程逐步纲举目张——形成合力,打通数据壁垒,从源头条分缕析,明晰责任权属,任务限流分流;与此同时,做强系统赋能,形成减负闭环,用好智能化手段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充分做好基层减负“后半篇文章”。
如此大背景下,我们将目光进一步聚焦老社区里的年轻社工们,推出“蹲点调研记·老社区来了新社工”系列报道。看看这些从繁杂事务中脱出手脚、充满干劲且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年轻人,如何回归联系服务群众的主责主业,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又如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路径依赖,以自身思考和探索,不断推动基层减负减到根本、减出实效。
▲瑞金二路街道社工孙双和金老伯讨论空调外机移位的方案。 本报记者 袁婧摄
孙双新买的球鞋终究还是磨得后跟脱了胶。
当初,被投放到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这片梧桐葳蕤的老社区担任社工时,年轻的她曾暗自有过心理建设。
但老社区的事务繁杂,与她起初所设想的“跑断腿、磨破嘴”之间,还隔着十万个“烦”字。
烦,其一来自于“海量”。撇开上门关爱孤老、查看沿街店铺装修、留意防汛防台、老弄堂消毒、充电桩报修、登记适老化改造、干预噪音扰民、保障征兵工作、推动就业招聘等这些常态化工作外,中心城区人员要素流动多、变化快,以分秒计动态更新的“基底数据”,她至少得掌握个八九不离十。
其二,来自于“未知”。中心城区,与小尺度街巷、旧住房密布相交叠的是,人口、业态结构的多元,以及一种功能的“丰沛饱和”。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有时需要以用户视角狙击问题靶心,有时也需要跳出表象,借力系统来见招拆招。
有过服役经历的孙双,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给自己“拧了拧发条”。当下,全市层面持续抓实抓细基层减负,从以往众多数据、表格、条线下派任务中逐步“解套”,孙双觉得自己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她记得,来社区报到的第一天,居民区老书记这样抚肩鼓劲:“你们年轻人有闯劲讲专业,我们尊重你。”
▲左上:瑞金二路街道开发“以房管人”应用模块,未来有望与市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对接。 右下:孙双(左二)几乎每天都会去看望90岁的居民金老伯,哪怕是经过他家都会在楼下打招呼问好。本报记者 袁婧 顾一琼摄 制图:冯晓瑜
数据、数据,哪些是有价值的数据
“早C晚A”原本是美容界的一则护肤秘籍,指晨间护肤用维生素C,夜晚则用含有A醇类的产品。如今,梧桐掩映的历史文化风貌街区,“早C晚A”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业态——早上卖咖啡(Coffee),夜间售卖低酒精含量的微醺饮品(Alcohol)。
业态本身无可厚非。但现实中,这类商家营业时间跨度特别长,从一早忙活开,除了咖啡往往还提供早午餐,中午有热闹的进货备货环节。入夜,小马路的上街沿“长”满了一拨又一拨手持微醺、不想回家的消费者,一直晃荡到凌晨。这些干扰了老街区的生物钟,对周边居民作息造成影响。
如是种种,在200多米长的进贤路表现得尤为明显。这里,挤挤挨挨着60多家餐饮类商户,其中半数是“网红”,驰名于各大网络社交平台。高峰时段,这条小马路上平均每一小时就会涌入800人次,且流连忘返。
喧杂热闹,对于马路周边、枝桠里弄内的近千户居民来说,就不那么美好了。
后厨备菜、垃圾清运、外摆音乐、人潮涌动……随便哪一项都顿生油腻、搅人清幽。
搁以往,在手边“工具箱”相对匮乏的那些年,社工们只能挨家挨户上门苦口婆心,行劝阻、调矛盾。
年轻社工来了,他们首先盯上的是数据——能否挖掘到有价值的数据,能否让数据开口说话,从而助力从源头解决问题。
但事实上,对于居民区来说,数据是从来不缺的。
进贤路所在的延中居委会,年轻社工张燕一到岗就盯着师父们手头厚厚的本子翻看。她发现,常住居民信息、租户信息、商户信息等,以往都由社工一家家上门登记排摸得来。
但细细琢磨下,问题逐个来了:仅依靠人工,这些数据的动态更新相对滞后,且容易造成重复采集;同时,数据相对零散的情况下,很难说明问题,更不消说预判问题、助力决策。
如何把有限精力花在挖掘有价值的数据上?
基于此前调研,也正是吸收了广大年轻社工的建议,瑞金二路街道层面,在原有信息系统基础上,创造性地构架起“以房管人”系统,以房屋地址为坐标,链接该空间里的人员身份信息、企业商户信息等。同时,结合辖区特征,将日常管理中各条线生成的各类管理数据进行标签化数据叠加,形成装修、物业、街区街貌等若干个管理数据库。
基于该系统,不同条口数据壁垒被打通,135个数据标签,超过200万条数据总量,逐步描绘出精准画像,也让预见问题成为可能。接下来,相关应用模块将与市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对接。
回到“日咖夜酒”新业态治理场景,下一步,借由数字化进一步赋能,年轻社工们有望从店铺申报轻餐饮营业执照、申请装修等环节提前介入,出具商业指导意见,签订营业规范守则,从源头进行有效规制,避免后续乱象。
脚力、脚力,走出什么样的效率
孙双的脚步更勤快了。上午9点刚过,当天的例行入户走访已“行程过半”。
以往,走街串巷,社工人手一本厚厚的“账簿”,有情况变动就在纸页、表格上勾勾画画,回到居委会再录入电脑。如今,得益于普遍运用的基层信息应用,大家带上工作手机就能轻松出街。
数据能透视一些问题,但无法穷尽所有。
“不是说可以少走动”,孙双的理解是基层减负,最终是将社工的手脚从低效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回归到联系服务群众的本职,“将脚力、脑力精准投放到关键处”。
当然,“要走出效率”,要求就比较高了。不是看进过几扇门,而是看一次走动能否捕捉到潜在问题、采集到多样诉求,并基于此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路径推演。
这方面,投身社区大半年的孙双在实践中有了一点小心得。
她这样复盘:迅速拉起一张信息收集网,并抓住几个关键节点。纲举目张,才能用力精准。
长乐路372号,孙双站在上街沿,仰头喊声“金伯伯”,楼下小门应声而开。年近九旬的独居老人金伯伯,正是小孙在走访中发掘出的“关键节点”。
老金早年是警察,在社区住了大半辈子,人缘好,说话在街坊邻居中也有分量。借由登门关爱服务独居老人,一来二去,小孙和老金成了忘年交。
▲孙双上门探望金老伯。 本报记者 袁婧摄
里弄里走一圈,小孙迅速在包干片区建起微信群,居民、租户、沿街店铺业主等等统统网罗。而以老金为代表的热心居民,成了这张网内的重要信息源,谁家开始装修了,谁家退租了,谁家要报修外墙了,谁家要修剪遮挡光线的树枝了……一举一动,几乎都第一时间“闪现”在小孙的手机屏上。
当天,老金透露了两个信息:隔壁朱阿姨,此前因丧偶悲痛,久未出门,最近她在微信群里问了一嘴“适老化改造如何申请”;附近340号沿街店铺招租,接盘商户业态可能涉及清吧。
信息到了小孙这里,直接演化为工作着力点——即刻上门为朱阿姨推荐居家适老化改造套餐,由此敲开房门也叩开心门;联手社区城管、物业、市场管理所等下派力量,主动干预店铺装修,增加隔音设施,限定音箱安放地点和音量,排查通风设施……甚至整个装修过程,让左邻右舍居民来现场督察,并提出意见。
效果显而易见:独居的朱阿姨回归社区活动了,而新店铺装修至今尚未接到投诉。
系统、系统,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
能力上不去,永远是负担。
采访中,这句话似乎道出了“基层减负”的核心要义。
结合走访调研,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这样剖析:减证明、减系统、减考核、减挂牌,减去的是疲于形式主义的负累。放诸全市层面,广大基层社工更为渴盼的是一种资源、能力的赋能和提升。
如此,才能形成“减负的闭环”。
其中,系统,被视作重中之重,同样也是难中之难。
聚焦系统,既要做减法,亦要做加法——要减去的是,多头重复建设,避免各管一段;要重塑加持的是,疏通壁垒、畅通流程,利于形成合力,甚至便于现实场景研发、派生轻应用。
还是以孙双的工作手机为例,基于“以房管人”系统及应用,在手机端可以实现社区动态巡检信息的快速录入、实时更新,并即时汇入网格站点及街道后台大屏进行数据综合分析。
也就是说,社工们动态采集、更新的数据,同步显现在街道综合治理大屏上,为多方治理力量所掌握,同时,也可根据前端需要即时生成相关数据分析——让数据信息采集“主阵地”成为数据分析结果享用“最前沿”;让输入信息的社工能够依仗后台分析助力现实治理。
与系统架构同步推进的是一个治理力量的架构。瑞金二路街道将所辖方圆1.93平方公里,16个居委会160余社工,进一步细划入40个微网格,实现信息触角、治理力量“沉网入格”。
系统的破与立,归结到一点,就是要重塑、畅通一种双向机制——即由下而上的问题反映、传导、解决机制;由上而下的资源、权限赋能机制。由此,推动实现社区治理事项集成化、协同化、闭环化处置,实现整体效能的提升,瑞金二路街道党工委书记任伟峰这样畅想。
还是回到孙双,尽管球鞋脱了胶,她心里却是畅快的。
悄然间的变化让她越干越带劲——基于这个系统,围绕解决问题,各职能部门与基层力量间有了快速响应协调的机制,社工不再单打独斗、“喊天不应叫地不灵”。她也越来越咂摸出师父领进门时的关照:“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也要给居民盘出一条清晰的解决路径,这也是一种解决,居民才会认你。”
作者:顾一琼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