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党正青春》全媒体党课 先导片第五讲:敢为人先开新路,点击查看视频
《百年大党正青春》全媒体党课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人民出版社、人民网上海频道、阿基米德传媒共同制作,将在FM93.4上海新闻广播《990早新闻》《市民与社会》节目播出音频党课;在学习强国、阿基米德APP、话匣子APP、人民网上海频道、青春上海、今日头条、看看新闻等平台上线视频党课。
【历史回眸】85年前,埃德加·斯诺骑着一匹名叫“瘦狗”的老马,辗转来到延安,对中共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采访,并写下著名的报告文学《西行漫记》。斯诺笔下的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果敢地走出了一条新路,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历史之问】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也一直在回答同一个问题:如何敢为人先?如何勇于创新?从而永葆青春活力?
【敢为人先开新路】主讲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师 陈思
有一个生物学上的常识,不同生物在不同阶段新陈代谢的速率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动物新陈代谢的速率要高于植物;幼儿、青少年的新陈代谢更加旺盛;中老年人处于一个机体机能逐渐退化的阶段,新陈代谢就相对缓慢。青春的秘密,跟新陈代谢有关。想要看起来更年轻、更健康,就需要通过饮食、运动等等,加快我们的新陈代谢。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是一个政党来说,想要青春永驻,也要不断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其实就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的一个重要原因。100年来,我们一直是个勇于创新的政党,但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新的事物、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被大众接受。那么,我们党不断创新的过程到底是怎样的呢?
首先,请大家跟我一起做一道诗词鉴赏题。这首词题为《菩萨蛮·黄鹤楼》,是毛泽东在1927年的春天,在武汉的黄鹤楼前写下的。“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它的基调并不那么明亮。那个时候,大革命处于低潮,北伐虽然获得了一些胜利,但是革命形势并不乐观,反动势力已经蠢蠢欲动。后来,毛泽东专门解释了这首词最后提到的“心潮”:“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
写下这首词不久,中国革命形势就急转直下。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控制下的武汉国民政府宣布“分共”。这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被迫从地上转入地下。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旗帜鲜明地指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随后,他身体力行,前往湖南发动了一场武装暴动,这就是我们在历史课本上看到过的“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爆发后,中央要求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进攻敌人重兵把守的长沙。但敌我实力非常悬殊,敌强我弱,最初五千多人的部队,几天时间就锐减到了一千五百多人。毛泽东通过对实际战况的把握和判断,果断放弃进攻长沙,率领部队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进军,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图发展。这个革命山区,就是井冈山。
这里展现的就是发生在井冈山的“朱毛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非常英明正确的。它不仅为我党的革命保留了火种,同时,也开辟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道路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理论创新。理论能够指导我们的实践,理论是我们的行动指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每一个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党都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传承,并指导着实践的科学推进。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第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尽艰辛后获得的宝贵精神财富。但就像新生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毛泽东每一次提出的新思想,并没得到及时的理解,充分的支持。
他最难挨的日子发生在1932年的宁都会议。之后的两三年间,是毛泽东政治生涯和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最大的一次打击。这一时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盛行,他结合中国实践开展革命斗争的正确主张受到了排斥和打压。到了什么程度?
被撤职,被批判,被剥夺军事指挥权,在中央和红军的重要决策上失去发言权...这个时期的毛泽东基本成为一个闲人,并且他的亲属也被牵连:妻子贺子珍从管文件改为当收发;弟弟毛泽覃、贺子珍的哥哥贺敏学、妹妹贺怡也纷纷被撤职并遭到批判。
对这段历史,毛泽东后来也是感慨万千。他说,那时候“被搞得臭得很”,“不但一个人也不上门,连一个鬼也不上门”。那段时间也是中国革命的“至暗时刻”。中央苏区丧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中国革命几乎是陷入了绝境。直到1935年的遵义会议,才开始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核心地位。
毛泽东:那段时间被搞得臭得很,连个“鬼”都不上门!
点击查看视频
读这些史料的时候,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伟人之所以能成为伟人,不仅是有智慧,而且有勇气。他能做出创新,并一直坚守和捍卫他的创新,即使没人支持他,即使倍受排挤、打压。
在那段时间里,毛泽东从不消极。一方面,服从组织的决定,竭尽全力地在被允许的范围内对中国革命做出贡献。虽然“左”倾时期很多会议都不能参加,但是只要可以参加的会议,他都尽力阐述自己的主张,即使那时没有人支持他。另外,他还不断读书、调研、思考,写下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文章。毛泽东思想逐步形成,最终成为了指引着中国革命和事业不断前进的航向和灯塔。
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立足实际、着眼未来、克服重重阻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敢为人先开新路】几十年来,我们的国家、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都是因为在40多年前,我们怀着巨大的勇气,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实际上,为了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党中央做了大量工作、充分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1978年11月10日到12月15日,召开了整整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其目的就是为了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在第36天的闭幕式上,邓小平同志发表了一篇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冲破思想的禁区、打破发展的僵局。
这篇讲话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是新时期、新道路的第一份宣言书。在这篇讲话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我们从封闭和固守成规转向了改革开放。
这个超长待机36天的会上,邓小平为何大谈“实事求是”?即使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好不容易吹响了新征程的号角,在实际上路的时候,还是会遇到重重阻碍和困难。
点击查看视频
大家都知道深圳的蛇口。我们国家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的窗口,从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中撕开了一道血口。当时,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创建经济特区的时候,遭到了非常多的反对。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却要兴办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贸关系的经济特区。这件事儿,在马列主义的著作中没有讲过,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这种先例。可谓是真真正正的创新和试验。
然而,有人说:“特区是搞香港化,搞资本主义”;有人说:“特区不就是过去的租界吗?”还有老干部去特区考察了一圈后,痛哭流涕,手捧国旗感叹道:“只有这面旗帜还是红色的”。
类似的怀疑和指责,给特区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困难只有这些么?当然不止。舆论上的非议,只是开辟新路、推山填海时的噪声,还有很多实际的困难要解决。比如,上世纪80年代,我们国家其实拿不出很多钱来支援经济特区的建设。所以,中央对于经济特区发展的快慢、急缓,也有不同考量。
搞特区就是搞资本主义吗?改革者如何面对非议?
点击查看视频
1980年12月,胡耀邦主持了一场关于广东、福建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座谈会。会议指出,特区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步子要慢一点,未来有问题要及时收缩一下。当时更多是在强调要不断总结经验,把事情办好。但特区的发展其实非常非常迅速。20世纪70年代,蛇口还是一个荒僻的南海渔村。到了1984年1月,邓小平同志到蛇口考察时,这里已经给他留下了“一片兴旺发达”的印象。
当时,蛇口有一句很著名的口号,叫“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对于当时的中国,这无疑是一个重大冲击。有人斥责蛇口是个要钱不要命的地方。可以想象,当时特区建设者肩头的负担和压力非常大。我们试想一下,当时要走的可是一条完完全全崭新的道路,没有定论、没有样板、没有参考答案,一切都在摸索,并且每走一步都有太多反对的声音。走这样一条道路,怎样走,往哪儿走,都需要大的胆识,大的气魄,还需要大的智慧,大的方略。
1984年6月,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后表示:
“因为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吸收外国资金肯定可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补充,今天看来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补充。” “如果说构想,这就是我们的构想。” “总的来说,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相信,这条道路是可行的,是走对了。”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在这条道路上走了四十多年了。这条道路已经被证实是一个完全正确的道路,并且发挥了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和威力。习近平总书记用“风景这边独好”来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道路自信。我们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引导中国人民快速前进,直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敢为人先开新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怎样才能在一个良好的轨迹上发展?我们讲了理论是行动指南;也讲了道路是实现途径;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就是制度,制度是我们的根本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让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丰富的人类大国良性运转,共产党人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经过几十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有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集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相比于那些国土面积较小、人口数量较少、民族构成简单等等的国家,我们要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难度要大很多很多。比如,我们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就可谓人类历史上最复杂、最艰辛的制度变迁之一。
这一系列定义的变化,是我们党对经济制度不断加深认识、发展完善的过程。即使今天,中国的经济制度依然在不断改革、发展、完善、创新。它已经走过了单兵突进的初始阶段,与政治制度、文化制度以及社会管理制度的创新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将制度创新转化为制度优势,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我们经历的这场疫情,制度优势就得到了充分体现。一方面,政府反应迅速、政令畅通、上下同心,在尽可能减少经济损失、尽可能保持全面开放的同时,使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安全的国度;另一方面,市场非常活跃,要素自由流通。武汉封城期间,来自山东的蔬菜、东北的大米、新疆的牛羊肉等都在第一时间驰援武汉,不得不说是归功于包括市场经济体制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保障。
敢为人先开新路
我们已经讲了制度创新、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在这些不同主题的创新中,中国共产党有没有什么共同的做法呢?
首先,我们有信仰。一直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做指导,使实践既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的变化。
第二,我们有智慧。这不仅是我们的天赋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不固步自封,从不排斥先进的他国经验,而是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三,我们有勇气。面对困难迎难而上,面对弊端坚决革除,面对错误及时纠正,面对人民全心全意,在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上是这样,在理论的创建和发展上是这样,在道路的选择和开拓上更是这样。
创新无止境、创新是永恒、创新永远在路上。对于中国共产党,创新不仅是不懈的追求,还是活力永存、生机勃勃的强大动力。
【留声未来】当今世界,创新引领发展,创新决定国运已成必然。以前,在艰苦困顿的条件下,在处于后发的情势下,我们选择了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现在,我们勇立潮头,站在世界的最前沿。作为新生力量的新一辈中国共产党人,如何让思想冲破牢笼,培养真正的创新精神?如何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提出与众不同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来源:上海新闻广播
编辑:苏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