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军人+热血青年突击队
2008年退伍的军人刘伟,一直保持着许多部队里的习惯,比如守时、早睡早起、帮助群众。
4月初,他看到上海市退役军人志愿服务总队向全市广大退役军人发布的一封《致全市退役军人的倡议书》,文章的最后附有报名二维码,没有丝毫犹豫,他直接填写了报名表。
第二天,刘伟接到武装部的电话,请他去所在居委报到。在和居委沟通的过程中,他了解到,红明居委需要同时管理两个小区——红明一村和红明二村。“能否在我们红明一村内部组建一个团队,更好地配合居委工作?”他想,也许有其他退伍军人愿意加入。
4月10日,在志愿者微信群中,刘伟试探性地询问了一句,没想到一天时间就有6个人报名。退伍军人汪鹏、伍逢涛、唐荣豪看到信息,觉得“找到了组织”,马上报名。何伟巍、高翔等对抗疫工作有热情的青年也主动要求加入,就这样“退伍军人+热血青年突击队”成立了。
突击队成立之后,大家不约而同地开始琢磨一件事——如何优化核酸检测的流程。红明一村有1700多名居民,90年代建成的小区楼间距较窄,如何在核酸检测时保证居民去和回的线路不重合,避免交叉感染,成了老旧小区的一个难题。
虽然条件有限,但是可以通过精密的设计来达到效果。团队集思广益,按照楼号,认真设计了每一栋楼出去和回来的线路,保证所有居民走单程、无交叉路线。“通过这些路线图,配合按楼号先后检测,我们的核酸变得井然有序,他们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红明新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程翠萍说。
程翠萍告诉记者,刘伟在浦东的迪士尼做设备维护工作,3月因迪士尼疫情成为密接,4月3日解除隔离回到家,在之后的7天自我监测里,他屡次致电居委说想当志愿者,在程翠萍印象中,他真是“太热心了”。
退伍军人似乎有一种特有的“气势”,程翠萍说,当他们组织群众有序核酸时,大家更有安全感,更愿意去配合。居委有什么需求,只要在群里通知一声,突击队的队员们就会用行动响应。上午6点核酸,队员们5点多就去居委报到。居委说政府发物资了,队员们就会准时前去搬运。居民们需要配药,他和居委干部一起跑遍了七宝的8家药房,直到买到90岁老人急需的“白脉软膏”。
“封控后居委的工作非常琐碎,家里人生病了、有人没带钥匙、需要配药……突发状况层出不穷,而我们就这几个人,真的特别感谢社工、志愿者、楼栋志愿者、退伍军人,他们每个人都了不起!”程翠萍说。
看到居委干部们每天打地铺,吃泡面,刘伟在志愿者群里号召大家捐赠食品,志愿者们热情地响应,你拿出几个面包、我拿出几瓶牛奶、他拿出几个水果……很快刘伟就把大家的心意送到了居委会。“速度太快了,真是军人的步伐啊!”群里的志愿者打趣说。
退役不退志
走路飞快、吃饭飞快、坚决执行好任务是许多退役老兵的习惯。“退役不退志、换装不换心”是军人不变的要求。
退伍军人孙竹强从2月20日起就没有回过家,在三佳花苑、七宝古镇、佳宝新村等小区做志愿者。在浦西进入封控后,他就住在单位,日夜接送医护人员、运送物资。在生活中,他保留着整理内务的整洁习惯,在工作中,他的人生目标从“保卫祖国”变为了“保卫家乡”。“我以前是一名消防员,受到的教育就是‘赴汤蹈火、服务人民’,现在,不管有什么事情,只要是力所能及的就冲在前面。”
“在七宝镇内,共有100名退伍军人报名参加防疫工作。”七宝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郑刚告诉记者。“有一名退伍军人,他是患有严重的胃疾伤残军人,却把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奉献给了孤寡老人和军人家属。”
这名军人名叫李林,93年退伍后,他就被诊断为6级伤残。在疫情期间,他主动联系居委,了解到社区内都有哪些孤寡老人,然后帮他们买药品、买蔬菜。一些军人家属生病,他也去医院接送,自付油费。因为一大早就要出门采购,经常赶不上小区核酸,他就每天自费在莘庄医院做好核酸,保证每天都有24小时核酸证明。
“很多老人都习惯买便宜的牙膏、牙刷、3、4元一包的平板卫生纸,那些东西没有利润,没有团长开团,所以我就帮他们去买,还有一些伤残军人,不会在手机上抢菜,他们需要食物的时候,我也去送。”李林说,“这是军人的一种习惯吧,只要我有能力帮助别人,就会很开心。”
这种习惯也能在李林的爱人身上见到,在保供单位工作的她,被封控在家里时也经常做些饭菜,让李林送去给单位同事吃,“坚守岗位很辛苦,想让大家吃点热乎的饭菜。”她说。
在军人的生命中,部队的教育重如泰山。即使脱下一身军装,那份爱国、奉献的担当仍然根植于内心,你可以从他们英朗的作风、整洁的习惯中辨别他们的身份,也可以在那身防护服背后无怨无悔的奉献里,体会他们的来处。
作者:宋诗清 陆益峰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顾一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