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青年学子上好“大思政课”?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认为,以史育人,以社会为大课堂,引导教育当代青年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培养他们为理想而奋斗的情怀。上课的素材首先要鲜活,如此方能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要完成这个任务,社会是一本大教材。如今的大学里,00后已经占大多数,对这些年轻人来说,了解中国的历史,学好党史,更能够认识到当下发展成就的来之不易,更加坚定艰苦奋斗、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有更高的情怀推进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大业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印在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心中。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高校更应该做好党史学习教育。”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昨天接受文汇报记者专访,在谈及人才培养时说,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当下的00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裕的时代,他们和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曾经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那一段历史,在时间上有一段距离。因此,大学一定要为他们补上这堂“历史课”,上好“社会课”,夯实专业课,以史育人,以社会为大课堂,引导教育当代青年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培养他们为理想而奋斗的情怀,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启智润心,增强青年学子的“四个自信”
如何为青年学子上好“大思政课”?杨振斌认为,上课的素材首先要鲜活,如此方能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所谓“培根”,就是要有过硬的本领,打牢业务根基、思想根基、身体根基;“铸魂”就是要厚植中华优秀文化之根和民族之魂,培育对国家、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奉献精神;“启智”即是更重视学生的知识贮备和专业发展;“润心”是要引导学生在心中对我们党的事业、对社会主义事业有更深刻的认同,要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在杨振斌看来,要完成这个任务,社会是一本大教材。就高校而言,随着“三全育人”及教育综合改革的推进,在上好思政课、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基础上,如何用好社会这个思政大课堂以及社会发展这部思政大教材,还有不少可探索之处。
杨振斌曾于1995年前往德国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交流,回国前,他想到自己还没有坐过高铁,担心回国后留下遗憾,于是特地从所剩不多的生活费里“抠”出一点钱,买了一张到最近城市的车票体验高铁,然后再坐慢车回到自己所在的城市。“但是现在,估计我们的青年人没必要做这件事了,因为我国已经是全世界高铁路线最长的国家。”
“高校育人就要用好这些鲜活的教材,让青年学生树立‘四个自信’,而‘四个自信’既是我们做工作的初心,也是进一步开展工作的基础。”在杨振斌看来,走过极不平凡的2020年,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这充分体现出我们党的领导优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就是一堂身边的“大思政课”。
“重大历史进步往往是在一些重大灾难之后,中华民族就是这样在艰难困苦中玉汝于成的。无论是在脱贫攻坚一线还是抗疫一线,都有我们上海交大师生的身影。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青年学子们读好‘身边的典型’这本无字之书。”
了解历史才能更好理解现实,培育年轻一代爱国情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只有让今天的年轻人学好历史,了解历史,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实。要用好党史这本大教材,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在高校任教、从事管理工作多年,杨振斌的感受是,和当下的大学生们谈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比以往更自如、更有说服力了。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到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某种程度上确实存在着一种‘仰视’。而这些年,中国实现了蓬勃发展,我们无论是从理论、实践,还是从国家发展大局上,都可以理直气壮地把理论、逻辑和现实给学生讲透,让学生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更加充满信心,爱国情怀也就油然而生了。”
“和历史的时间距离,会造成年轻人现实感的弱化,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对党史的学习。”去年6月29日,上海交大徐汇校区举行了一场特殊的 “四史”学习教育情景课,杨振斌和校长林忠钦院士为学校第一个党团支部纪念碑揭牌。
1925年底,交通大学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共青团组织——中共南洋大学党团支部成立。这是全国高校中最早建立的共产党、共青团组织之一。从南洋公学界碑,到“五卅”英烈纪念柱、史霄雯穆汉祥烈士墓、英烈群雕,一座座建筑见证着上海交大的历史、见证着党领导下的上海交大的革命史,已然成为该校学子的校史党史学习第一课。
杨振斌说,如今的大学里,00后已经占大多数,对这些年轻人来说,了解中国的历史,学好党史,更能够认识到当下发展成就的来之不易,更加坚定艰苦奋斗、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有更高的情怀推进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大业。
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对高校来说,当务之急是研究如何破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难题。”身为高校管理者,杨振斌认为,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就要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的各类人才。“双一流”高校尤其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为这些高校培养的优秀人才未来会更多地承担起引领发展的作用。
“师生都要有培养创新能力的意识,真正做到‘五育’并举,才有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杨振斌说,今年上海交大在“综合型、研究型、国际化”的九字办学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构建“综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办学新格局。“希望在全校形成更深厚的创新氛围,影响和带动学生具备更强的创新意识和更强的创新能力,打下更牢的创新基础。”
作者:姜澎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