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读清华和北大是什么体验?今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进一步扩大互相开放本科课程的步伐引发广泛关注。世界一流学府的建设中,比“神仙打架”更精彩的是齐头并进,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互借优势学科东风,为国内高校率先展示了真正让大学变“大”。
为了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如何让类似的实践在全国更多高校内展开?
“目前,尽管高校间做了不少努力,但在全国范围尚未有效形成高校之间优质课程资源的大规模共享与学分互认。”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建议,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创新模式促进高校优质课程大规模共享,为提升我国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做出积极贡献。
他表示,高校之间的课程共享、学分互认并非新生事物。我国不少地区高校之间、大学城的高校之间都做了不少探索和实践。2020年春季学期,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就开始互相开放部分本科课程且学分互认。北京大学27门本科生通识核心课向清华本科生开放,清华大学12门本科生优质课程则面向北大学子开放。今年春季学期,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大,北京大学将向清华本科生开放56门本科生通识核心课,含396个名额;清华大学开放27门次优质课程,含299个名额。
教育部去年在答复全国政协委员《关于改进高校网络教学工作的提案》的函中也指出,近年来,教育部出台多项政策积极推动高校间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学分互认,逐步健全线上学分互认机制,将以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实践为契机,引导高校逐步完善学分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学分互认制度和标准,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
“此前由于空间限制,学分互认的课程主要以线下授课方式为主,从而使得课程共享只能在区域相近的学校之间开展,同时,教室容量也限制了选课学生的人数。”汪小帆说。
去年以来,各高校都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力求通过对教室和信息化系统的改造升级等实现线上线下实质同效的教学效果。学生在线学习时同样可以提问题、参与分组讨论甚至实验。2021年2月25日,清华大学在新学期伊始发起全球融合式课堂项目,利用在线的方式与海外高水平大学学生“同上一堂课”,学生有机会通过实时在线的方式学习对方学校的课程,并获得学分认定。清华大学这学期就面向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等开放了17门线上线下融合式课程。
这种教学模式可否成为新常态?可否用于课程的大规模共享开放,让不同高校的学生都能同步上课?
对此,汪小帆建议,首先要充分发挥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的示范引领作用。入选的一流课程原则上都应创造条件成为可以学分互认的开放共享课程。申报的课程原则上也应该具备开放共享条件,并且允许学生同步上课并且在通过考核后获得相应的学分。此外,也鼓励和支持其他高校的教师通过对线上课程进行观摩学习并在课后研讨。这样既充分发挥了一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也在更大范围内对课程质量起到了实时监督作用。
现在,国家通过“慕课西行计划”等,提升了西部地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汪小帆建议,在高水平大学和西部高校的结对帮扶中可以选择合适的专业和课程,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实现两校学生同步上课,两校教师之间通过线上线下方式进行教学研讨,从而既让西部高校学生上到了优质课程,也以更为精准的方式帮助提升西部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
作者:储舒婷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