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唱着普米族民歌来到了人民大会堂,从歌手成长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茸芭莘那每年全国两会,走到哪里都是媒体追逐的焦点,今年也不例外。
这几年,她在北京、云南两地奔波,开展《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工作,深入普米族主要聚居区,最长行程达3万多公里,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素材。保住正在消逝的民族文化,是茸芭莘那投入所有真情和热忱要完成的事业。
今年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两会前夕,歌手出身的茸芭莘那发布了怒江脱贫攻坚主题曲《比歌里唱得还要好》。
这歌声格外嘹亮动听。
2012年春节,在茸芭莘那的故乡怒江,一系列关于普米族“吾昔节”新年传统习俗的仪式,被完整写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茸芭莘那以第一提案人的身份邀请了全国人口在30万以下的28个人口较少民族委员代表一起联名,建议通过国家层面加大力度,重视人口较少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且尽快开展《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工作。
“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习俗正在加速消亡,许多民间艺术后继乏人。”抢救、振兴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保持中国多民族文化生态的多样性,显得尤为迫切、尤其重要。
近几年来,茸芭莘那的两会议案总是与这个主题息息相关,她除了3万公里的寻访工作外,还收集了与普米族传统文化相关的大量书籍、影音资料;开展口头传统典藏试点工作;完整记录人口极少民族的传统婚礼等民宿活动;还邀请普米族传承人来讲述民间故事。
如今,普米族、独龙族、怒族、基诺族四个民族的口头传统典藏工作都已开展起来。
普米族的朋友调侃说,茸芭莘那成了“一个不务正业的歌手”,但她却不后悔。在她看来,“歌能唱一辈子。记录人口较少民族的口头传统,却是与时间赛跑,慢不得”。
茸芭莘那本是一名怒江州民族文化工作团的独唱演员,2006年她唱着在火塘边跟外公学的普米族古歌,走到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的舞台,一举获得民族唱法组铜奖。后来,她开启长达15年的“北漂”生活,唱着外公口耳相传的歌曲越走越远,走向人民大会堂和克里姆林宫。
在茸芭莘那看来,这是一段极速成长的人生旅程。
“当年在怒江大峡谷的那个小姑娘虽然喜欢唱民族歌曲,却并不明白它们真正的价值。”茸芭莘那说,后来,离家越远,走过的地方越多,就越能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
▲茸芭莘那委员(右一)在云南省宁蒗县大水沟村,走访村民
走进全国两会,茸芭莘那开始有意识地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奔走呼吁。这些年,她先后交出了《关于加大对我国人口较少民族文化抢救和保护力度的提案》《关于加强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保护的提案》等提案。今年是茸芭莘那第9次走进人民大会堂。
刚结束了丽江、怒江两地“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拍摄的茸芭莘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今年的新提案,依然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相关。她的关注点依旧高度聚焦于关注和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振兴。为此,她建议:“向下挖掘”,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创新;“向上提升”:实施“文化+产业”策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和旅游在资源、业态、营销等方面深度融合;“向内发力”:实施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工程和人才培养计划;“向外传播”: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对外输出和交流。
“一届政协委员,一生政协情缘。”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委员还表示,即便卸任了,她仍将持续关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环保事业。
综合自中青网、新华社、中国经济网
编辑:陈熙涵
责任编辑: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