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自己的大脑算不算健康?在“四叶草”,日本品牌NeU带来了最新的脑健康自助检测装置和脑训练服务,记者亲身做了一次脑力测试。
戴上定制的头戴式设备,传感器瞬时“接通”大脑,再按提示依次勾选数字、英文字母。短短5分钟内,体验者动动手指玩游戏,便能轻松完成检测,结果也火速出炉。
“成绩单”分为两部分。标亮提示的是总体评估等级,共分五档,由A至E依次排序。如果你年满60周岁,并被评估为D或E等,就代表有可能是认知障碍的风险人群,建议前往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更全面权威的筛查评估。
除总等级外,页面还会显示三个细项指标——头脑反应速度、注意力、记忆力。根据年龄不同,各人群专注的细项也有所区分。孩子们比的是注意力、中青年拼的是头脑反应速度,而老年人更关注记忆力。这份成绩单甚至还有“排名”,体验者能清晰看到自己在同龄人群中的排位高低。
虽说仅有5分钟,但不少体验者反馈自己“神经很紧绷,甚至不小心还点错了”,一位客商代表忧心忡忡地询问点错是否会影响最终结果。展台负责人沈仲寅回应,最终结果不完全参考回答正确率,传感器捕捉到的大脑前额血流量起伏状况、活跃程度也是重要参考值,甚至就连体验者“故意”点错答案,也不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看似是一款游戏工具,但在全面推进认知障碍友好社区的上海,它将承担另一个关键角色——社区认知障碍风险人群早筛的“好帮手”。
入行多年,沈仲寅对传统筛查流程颇为熟悉。一般情况下,两名专业人员搭档合作,用一套MoCA量表为老人的各项认知功能模块逐一打分,一套大量表完整做下来,往往需花费半个小时,这还未算上专业人员的培训时长。耗时费力不说,还存在人为统计中的偏差风险。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之外,最难打消的莫过于老人们盘旋于心里的重重压力。虽然认知障碍的科普率逐年提升,但部分老人依旧存有“病耻感”,不想将自己的真实身体情况分享给外人。“怕麻烦,不想做了”,类似的闭门羹,专业人员在进社区时遇上不少。这款工具将测试时间缩至5分钟,不仅为社区大批量筛查节约时间,也留给老人只是“玩游戏”的感知。这样一来,可以帮助更多风险人员及时发现问题。
为搭配认知障碍友好社区筛查,工具设计方还专门推出各种模式,支持按次数、按租赁时长收费等。沪上街镇、社区均可按照辖区需筛查评估的人数,定量集采,降低成本。
作出等级评估后,这款系统还能给出相应的后续训练干预方案。需长期监测的人群,可直接购买服务账号定期评估。“这更适用于养老机构,评估入住老人的身体变化,”沈仲寅解释,部分高龄老人在术后可能因并发症导致记忆力衰退等情况。如能在此时提前发现,早介入、早干预,就能延长老人有质量的生命时长。
作者:王嘉旖 占悦
编辑:刘力源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