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一个生命体,无数看不见的力量正日夜守护着上海这座城市的生命线。十年来,在探索超大城市管理新模式的过程中,上海不断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守牢城市安全底线。
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文汇报社、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出品的《大家聊巨变》系列纪录短片第一季正在热播,以学者视角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上海的生动实践。今天推出第四集《守护生命线》,跟随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孙建平穿行隧道、登临高楼,聆听这座城市生命线上的故事。
▲《守护生命线》
“城市是一个生命体,始终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放在第一。”——孙建平
作为曾经战斗在一线的城市建设者、管理者,孙建平见证着这座城市长高长美的辉煌历程。上海有全世界最长的轨道交通线路,上海的高层建筑超过4.36万幢……和全球其他超大城市一样,这座城市在发展中也会面临许多风险挑战。
在孙建平看来,城市是一个生命体、有机体,在它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头疼脑热”,“黑天鹅”会意想不到地飞出来,“灰犀牛”式的运行风险也会叠加,还有“大白象”式的潜在风险,所以守护城市安全非常不容易,要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城市安全。
来到曾经参与建设的地铁一号线常熟路站,孙建平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今天我们有更先进的设备、技术,还有更丰富的管理手段。”孙建平说,比如上海地铁在全网车站建立由地铁站长、轨交公安警长、属地派出所所长、属地街镇长协同合作的“四长联动”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处置效率。
在周家嘴路、黄兴路口的北横通道新建工程现场,孙建平和建设者们一起走进隧道,今年国庆前,这里的“巨无霸”盾构“纵横号”开始新的掘进,创造了国内15米级盾构首次不拆解“井内平推过站”的纪录,更比以往方案缩短近3个月工期。如今,地下盾构在穿越高密度管线和轨道交通线时,有了更加智慧的安全方案。
“上海确定了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目标,城市韧性能力的提升,意味着城市无论是在面对急性冲击还是慢性压力下,都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有序运行,在动态适应中应对多种风险挑战,包含免疫力、治愈力和恢复力三个方面。”孙建平介绍说,“我们研究院每两年要给上海做一次‘体检’,就是对城市运行的各个子系统进行风险排查,近年来城市的整体安全态势保持着健康状态。”
要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地运行,离不开所有人的努力,城市的建设者、管理者,还有城市里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社区都是城市韧性的坚实保障,是真正的韧性力量所在。孙建平说,“把广大人民群众和整个社会动员起来,这或许就是城市管理的最高境界。”
联合出品: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
中共上海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
文汇报社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上海社会科学院
策划:王为松 权衡 沈良 王蔚 吴雪明 应毓超
监制:吴雪明 应毓超
制片人:王蔚
导演:温蝶
摄影:陈龙 张挺 周俊超 王竟成 邢千里
剪辑:王天赐
翻译:王兆隆 邓南君
编辑:陈云峰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