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在进行之中。进博会是中国着眼于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
习近平主席连续两年出席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一贯立场,体现了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
本届进博会境内外专业观众注册超过50万,规模大大超过首届。如果说国内采购商与会是进口商品博览会的题中之义的话,那么,7000余境外专业观众报名注册表明,进博会对境外采购商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正在持续增强,“买全球、惠全球”的溢出效应已经波及全世界。
对于中国而言,通过举办进博会主动扩大进口并不是权宜之计,它不仅可以推动中国市场结构的调整,加快流通方式创新,促进消费升级,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从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的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放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也是贯穿进博会的灵魂。
▲第二届进博会供需对接会首日,成交双方皆收获满满。 均本报记者 袁婧摄
变化的世界 不变的承诺
今年以来,我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进博会推动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1、发布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
2019年版的负面清单在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农业推出了新的开放措施,在更多领域允许外资控股或独资经营,在自贸试验区继续进行开放试点,将构建更加开放、便利、公平的投资环境,推进更大范围的全球产业链合作。
2、增设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自2013年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来,我国自贸试验区累计达到18个,仅2019年,6个新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尤为引人注目的是,8月6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正式公布。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是党中央总揽全局、科学决策作出的进一步扩大开放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彰显中国坚持全方位开放鲜明态度、主动引领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新片区将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着力把新片区打造成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建设成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
3、外商投资保护进一步增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正式通过,将于2020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部法律将推动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促进外商投资,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规范外商投资管理,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与此配套的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近日由司法部公开征求意见。
4、全力改善营商环境。根据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国连续两年成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10个经济体之一,在总排名中由去年的46位大幅提升至31位。中国排名大幅跃升的背后是中国创纪录地对10项营商环境指标中的8项进行了改革。以执行合同效率这一指标为例,在此次“提分”中贡献最明显的上海法院,“司法程序质量”相比去年提高2.75分。今年上海法院解决商业纠纷平均耗时为485天,费用为索赔金额的15.1%,好于全国整体水平,“执行合同”效率既领跑全国,更好于东亚太平洋经济体平均水平。
▲进博会上展示的运用于汽车制造的机器人。 文汇报新媒体中心 张挺摄
中国营商环境的改善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自身的国际经济、贸易和投资的发展。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自1992年起,中国已连续27 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并稳居吸收外资前10位国家/地区之列。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投资正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迈进,201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430.4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中国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中国国家馆内展出的商飞体验舱,体现出中国大飞机制造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 文汇报记者 袁婧摄
合作创新共享 开放共赢创未来
当今的全球经济是以全球价值链为特点的,跨国公司深度参与了全球价值链的构建和塑造。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依靠其强大的技术、品牌和渠道影响力,掌握了对中国产品的价格决定权和渠道分配权,成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长期处于低端锁定的主要原因之一。
要彻底改变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这种被动局面,必须一方面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和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向外延伸,主动对外开放,对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用我国企业的全程自主分销取代外商主导的低价采购,逐步用自主品牌取代加工贴牌,从而在产业链、供应链、渠道、价格和品牌的争夺战中,逐步掌控对中国产品的主动权、主导权和话语权。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由中国自身主导的区域价值链,并由此融入全球价值链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逆全球化思潮不断兴起,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严重阻碍了全球投资和贸易的发展。全球化遭遇的困难并不是全球化本身所致,而是与缺乏对全球化的良善治理有直接关系。对中国而言,坚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坚持“拆墙”而不是“筑墙”,打破知识、技术、人才壁垒,主动扩大对外开放,追求创新包容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治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属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国家和地区来说,则可以避免参与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的不利条件,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借由中国倡导和主导的区域价值链参与全球价值链,从而实现自身的包容性发展。
就此而言,包括进博会在内的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一系列举措,既是中国40余年改革开放实践所总结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更是向世界提供的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中国方案。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例。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更加密切,贸易往来更加活跃。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6.65万亿元,增长9.5%,高出全国外贸整体增速6.7个百分点,占我国外贸总值达到29%,比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当年提升了4个百分点。
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中国把“一带一路”作为海外目标市场,持续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并通过向中国国内采购、东道国本地采购、在沿线国家的采购,以及全球采购,一方面发挥对沿线国家产业体系的反向溢出效应,带动沿线国家首先进入“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进而参与全球价值链体系,另一方面借助由中国主导构建的“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推动中国自身的全球价值链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所形成的区域价值链的显著特点是,与国内价值链衔接,带动国内中小企业通过加入国内价值链融入全球价值链;通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制造业、批发业和零售业的联动发展,提升中国产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整体竞争优势,推动中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转变,从而从根本上发展中国的全球价值链;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带动沿线新兴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通过加入区域价值链融入全球价值链,从而实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升级及贸易增长。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带一路”是当下推动世界经济、贸易和投资发展的最具包容性的合作计划,是中国提供给世界的最具创新性的国际公共产品。
近年来,国际贸易规则和贸易活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新的消息是,中国和新西兰完成了起自2016年11月的自贸协定升级谈判,这再次表明了中国坚持开展自由和开放贸易、支持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承诺。
作者:朱瑞庭(上海建桥学院校长)
编辑:樊丽萍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