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与全面开放新格局》
邹 磊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一个政策宣示、一个合作平台、一项中国方案、一项公共产品,需要多方共同合作,持续追踪研究。《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与全面开放新格局》是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内,第一本由专业学者全面、深度围绕进博会主题出版的专业著作。从学术理论以及现实考察的角度,全方位解析进博会。
本书作者系上海市委党校发展研究院副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一带一路百人论坛研究院研究员。全书以问题为导向,兼顾学术性、政策性和故事性,系统考察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时空背景、形成历程和主要内容,综合分析了以举办进口博览会为契机扩大进口带来的多重机遇和国际效应,有助于各方及时、全面把握进口博览会,有助于各方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与行动。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出、亲自谋划、亲自部署推动,是党中央着眼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集展示、交易和论坛于一体,相当于世博会、广交会、博鳌论坛的三合一,在世界贸易史上亦没有先例可循,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方案。
中国进口贸易的增长并不是新现象。那么,当前中国是在怎样的国内和国际形势下主动扩大进口,并高规格筹备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进口博览会为契机主动扩大进口,究竟是中美贸易战背景下采取的权宜之计、被动之举,还是着眼于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长远谋划、主动作为?自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宣布以来,这一世界贸易史上的首创之举如何在短时间内从无到有,迅速从中国倡议变成全球机遇?伴随着进口博览会的举办,扩大进口将分别给中国经济、地方发展、企业经营和普通人生活带来哪些机遇?对于外部世界而言,“中国市场”的快速崛起和“中国进口”的持续增长将产生怎样的溢出效应?这些正是本书各章试图向读者一一解答和呈现的。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正经历快速转型重组,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等思潮抬头,贸易战加剧了全球市场的恐慌情绪。本书认为,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新时代中国以扩大本国市场开放为切入点,为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而搭建的包容性巨大的开放型合作平台,将建立起各国优质商品、服务与中国市场之间便捷的绿色通道,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要抓手。以此为契机主动扩大进口,将为各国提供积极预期,有助于在全球层面扩大总需求和贸易规模,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改善全球发展赤字提供了新路径。这种寻求“共发展”而不是“贸易战”的思路,正是中国在应对当前全球变局中的责任担当,也标志着中国已逐渐从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参与者”“融入者”成长为“建设者”“引领者”。同时,以举办进口博览会为契机扩大进口、扩大开放,也是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消费升级、产业升级的客观需要,是释放内需潜力和动能的主动作为,归根到底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强烈追求。
作为全球最主要的生产基地,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和贡献早已有目共睹。今天,各方越来越关注和期待中国内需消费市场释放的机遇红利,它在体量上已具有了“世界市场”规模和潜力。本书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凭借着巨大的人口规模、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独一无二的存在——既是世界工厂(最大的生产基地),也是世界市场(最大的消费市场)。在此基础上,稳定出口和扩大进口、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在中国制造”和“为中国制造”、“卖全球”和“买全球”将同步发生、同等重要。对于中国和世界而言,这是一幅正在快速浮现且日益清晰的宏观图景。作为“世界工厂+世界市场”,中国可以更主动地运用全球资源来实现国内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也有条件为国际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书认为,以举办进口博览会为契机扩大进口、扩大开放,将给各方带来长期、可持续的重要机遇。对中国经济而言,它有助于促进我国产业升级、消费升级、贸易升级和开放升级。对地方发展而言,它将为世界各国展示国家形象提供“上海平台”,为世界各国货物、技术和服务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便捷开放的“上海通道”,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同时,它将为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新载体,也有助于各地开展高质量招商引资、引导消费回流、扩大贸易增量、培育贸易节点。对国内外企业而言,它们将从中国庞大、多元、丰富的市场需求中寻找到广阔商机,并重新定位自身在全球产业链的位置和角色。
本书认为,进口博览会是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三合一”平台。具体而言,它不仅是为外国优质商品和服务进入中国市场搭建的进口贸易服务平台,也是国内各地方政府极佳的招商引资平台,还是中国企业以满足本国市场需求为目标的对外投资促进平台。受到国内进口需求驱动,将带动更多中国企业开展针对性的海外投资并购,继而把当地特色商品出口至中国。这种以本国市场为出口对象的海外投资并购模式,也有助于其减少盲目决策和无序经营,更好地管控风险。这既能提升东道国对华出口能力,帮助其更精准有效地满足中国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也能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环境,使中国扩大进口和“一带一路”建设真正惠及各国人民。借助进口博览会国家展、企业展的平台,中国企业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寻找对象国合作伙伴,或与发达国家企业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面对中美经贸摩擦持续升级、发达国家加速重构经贸规则等外部形势明显变化,更大的开放力度、更多元化的市场取向有助于我国平稳应对挑战。
本书认为,举办进口博览会不是中国降低进口成本的开始,而是致力推动贸易便利化的集中体现。一方面,围绕进口博览会,中方搭建了与之配套的线上与线下、综合与专业相结合的一站式交易服务平台,积极推进覆盖展前、展中、展后的供需对接,为各国优质商品和服务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多渠道、多模式、多元化服务,建立起和中国消费者之间便捷的绿色通道。另一方面,与进口博览会同步,我国持续下调部分汽车、抗癌药物、日用消费品、工业品进口关税,在审批、通关、检验检疫等多个进口环节进行制度创新,进一步减少流程、压缩时间,持续降低制度性成本。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未来在家门口就能买遍全球,到货时间将大大缩短,支付价格也将持续降低,国内外价差有望不断缩小,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将得到更大程度地满足。
举办进口博览会和主动扩大进口,是我国致力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直接体现。所谓全面开放新格局,既包括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层次加深,也包括开放方式创新、布局优化、质量提升。本书认为,以进口博览会为观察点可以发现,我国正从参与全球经济分工和贸易网络为主,向积极贡献中国方案、主动搭建新型合作平台转变;从以输出“中国制造”为主,向实施更积极的进口政策、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转变;“引进来”工作从以吸引外商来华投资为主,向引进外资和扩大进口联动转变;“走出去”工作从以开拓海外市场为主,向兼顾海外市场和本国市场需求转变;进口的形式从以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转变;进口的目的从以满足工业生产为主,向同时满足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转变;进口的对象从以发达国家和原材料出口国为主,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并重转变;传统的“两头在外”(原料、市场在海外,生产在国内)模式正在发生快速重构,新的“两头在外”(原料和生产在海外,市场在国内)形态将越发常见。
改革开放伊始,中国货物进口总额占全球份额尚不足百分之一,到2017年已达到全球进口总额十分之一;金融危机以来的十年里,中国对全球货物进口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五成,“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未来5年,中国预计将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未来15年,仅进口商品预计就将达到24万亿美元。本书认为,“中国市场”的崛起和“中国进口”的增长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国际效应。作为“世界工厂+世界市场”,中国扩大进口将覆盖到高端制造业、先进服务业、日用消费品、优质农产品和资源性产品等各个行业领域,为各国提供了庞大、稳定、可持续的进口需求。在此过程中,中国和许多国家都要逐渐适应从“向中国买什么”到“向中国卖什么”和“在中国制造”向“为中国制造”的转变,而这也正是中国同时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所带来的深刻变革,“买全球、卖全球”将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合作的新常态。对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而言,中国追求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所带来的进口需求是全方位的,尤其是在医疗、教育、养老、体育、文化、金融、高科技、农产品等领域,这些国家所能的提供优质商品和服务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对于广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而言,除了传统的矿产、能源、粮食出口之外,需要思考如何进一步满足中国日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在中国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进程中寻找到新的定位和商机。
简言之,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新时代中国致力于实现与各国合作共赢的重要尝试。从源头上看,它来自中国,是一项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担当。从结果上看,它属于世界,是一项公共产品,契合了各方利益。在世界经济前景晦暗不明和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双重背景下,高规格举办进口博览会和主动扩大进口也向国际社会展现了中国与各方在“新时代,共享未来”的愿景与行动。我们有理由相信和期待,这一由中国倡议、惠及世界的国际公共产品将如同“一带一路”倡议一样,广结善缘、务实推进,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张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