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维明(北京大学人文讲习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创办院长)
我们的自我形象和我们实践过程中间碰到的情况是交互影响的。如何知己知彼、推己及人,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里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我觉得如果我们回归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天下”的观念、“协和万邦”的思想,如何理解 “以大事小”“以小事大”等等,这些传统智慧对现实都非常有指导意义。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背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认知就是个人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儒家的“以人为本”在这里是适用的。了解综合国力的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了解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要落实到具体每个活生生的人,这方面我们要努力的方向很多,要同心协力出人才。
要有进入他者世界的勇气和智慧,这是一个更丰富的人文视野。有时,一种传统里的价值到了另外一种传统里,会释放出一种大气。比如,恻隐之心强调感同身受,也就是儒家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和”,现代性则强调理性,在文明碰撞中,恻隐之心和理性的价值是对等的,是通向和平的必经之路,是一种对话。这种对话没有绝对的说服与被说服,而是经过一个容忍、承认、尊重的演变,最终达到互学互鉴。这时,我们才能够提高差异性的价值。差异不是问题,即便有冲突,但是仍有对话的可能,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提供的一种智慧。所以我希望,儒家所体现的仁道,是通过各文明的深层对话,成为21世纪人类哲学思想的重要资源。
文字整理:杨逸淇 樊丽萍 王磊 刘力源 陈瑜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