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发展经济学理论是有缺陷的,亟待提供新的理论要素。什么缺陷?以前我们觉得落户国家主要靠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大家都知道,较多的应用于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当然,对于有些资源型国家,指的是他们的资源优势。有些学者就反复强调比较优势,围绕它建立发展战略。但仔细想想,比较优势可应用范围其实很小,且不能支撑长久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劣势究竟在哪里?不在于有钱没钱——当然,没有资本就没有办法完成积累。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缺少知识,知识的缺乏涉及方方面面,影响了增长的各个要素:没有教育,我们的人力资本就是劣势;没有知识,体制上管理上会有缺陷,在生产的过程中效率是低下的,因此改革首先就是要学会管理;没有技术,就没有创新能力,这是我们和发达国家差距最大的地方。
因此,我们想要克服增长瓶颈、取得发展,关键就是知识,而中国这40年来的成果经验就恰恰突出了这一因素。这就所谓的后发优势,指的是作为一个后来者(late comer),你可以用比较迅速地、成本比较低的方式,一种走捷径的方式掌握人类过去积累的大量知识财富。这里说的知识和技术不是所谓的专利保护,专利保护涉及到了知识产权的问题。我们说的是人类历史上绝大多数没有专利保护的知识,从小学中学大学等等学到的知识。
这个怎么学到手呢?通过开放。我们出国交流,比如留学生、访问学者;也请外国人到中国来,开国际会议;引进外资,让跨国公司在中国设厂,由此带来了知识和技术。我们一开始不会做生意,但我们在和他们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他们并迅速地学会做生意。这些都是知识,都是得益于开放而获得的后发优势。这40年来,我们不仅仅依靠我们最初的比较优势、我们的廉价劳动力,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后发优势,通过开放我们一开始就与国际交流,参与国际知识的引进,迅速在各个领域和产业逐步接近前沿、取得进步。
中国过去40年增长的新经验,从正面证明了重要的不是比较优势而是后发优势,是学习和知识的引进。因此,中国的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新的案例,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本报记者 王磊、陈瑜
编辑:钱亦琛
摄影:叶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