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顺应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拓展的趋势,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开放是上海的最大优势。1990年成功打出浦东开发开放王牌,2002年率先鼓励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发展,2013年建立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在全市上下敢拼擅闯、持之以恒的开放实践中,开放内化为当代上海的城市基因,并一步一履塑造出卓尔不凡的竞争优势。近年来,以浦东“引领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和进博会等为代表的新战略、新空间、新载体和新平台,赋予了上海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更足底气和更多优势。
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刻演变,理念、规则、技术和形态等都将呈现新的面貌,中国面对的形势更为复杂多变。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要代表国家深度参与并积极塑造更有利于我的开放格局,“推动开放优势再塑造、开放形象再构建”,就必须进一步把开放融入发展全局,持续厚植开放优势,打造持久的城市核心竞争力。
一是树立“主动作为”的更高自觉。在全球价值链收缩和供应链重构的条件下,坚持开放本身即意味着占有战略竞争优势。越逆风,越主动,唯有“更主动”,才能“更开放”。主动既要体现在姿态上,用政策语言、学术语言和公众语言,对外也对内驰而不息地传递开放意愿,始终确保“最开放”的品牌标签;主动也要反映在速度上,第一时间响应国家最新开放战略动态调整,争取率先在金融、电信、教育、文化等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以快制快”,赢得国际国内日趋激烈的开放竞争;主动还要体现在创制上,在数字经济、数字贸易和数字化产品征税等新兴领域开展制度创新,努力向世界推出更多“中国规则”和“上海方案”,把握国际规则竞争的主动权。
二是推行“系统集成”的战略路径。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腾飞的核心密码,开放催生改革需求,改革深化开放力度。随着国际经贸规则从边境措施向边境内措施延伸转移,改革与开放已高度交织、融为一体,上海新一轮开放必须充分用好改革系统集成的宝贵探索。一方面是开放前后端的集成,把负面清单压缩、准入门槛降低,与中后端的“管理”与“服务”有机联动,树立开放全生命周期的理念,真正做到“有管理的开放”。另一方面是内外开放的集成,要立足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定位,在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和实现内外贸一体化等进程中推动开放的内外融通。此外,还要形成内外空间的集成,统筹市域内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五个新城”等新开放空间,形成各有特点的差别化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提高整体开放绩效,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动长三角苏浙皖等地,打造空间更为广阔、产业更成体系的世界级开放高地。
三是抓住“独一无二”的城市特色。说到底,上海的最大优势在于城市本身,高水平、综合性的城市结构,是上海经受内外部冲击而屹立不倒的战略根基,也是上海持续深化开放的重要依托。独一无二的“人”。人是关键要素,要进一步丰富上海多元化和国际化的人口构成,呵护精干的高技能人才、优秀的工程师和卓越科学家群体。独一无二的“载体”。截至今年5月底,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848家、外资研发中心512家,如此规模的跨国公司高能级功能性机构,已蔚然大观,具备了持续引流的系统引力。独一无二的“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承载了众多国家战略性任务,这座城市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过自身的努力,顺利完成各项高难度的先行先试探索,同时也收获了难得的发展先机,更让自己成为可信任的“排头兵”“先行者”。
国际化大都市必定是开放的高地,具有世界影响力则意味着全球资金、技术、数据更大限度的汇集,以及最高效的配置和增值,而这必然是在瞬息不停的全球激烈竞争环境中实现。要达致这个宏大的目标,上海必须在内心始终将“开放”视作动词,以不断地开放为更大的开放奠基,才能真正欣赏到最美的“新天地”。
作者:徐建(上海市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
编辑:钱亦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