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经过五年的奋斗,上海要在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迈出坚实步伐,完成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任务,实现重点领域重大突破。其中在产业经济领域,上海将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过去的五年是极不寻常的五年。特别是在城市综合实力方面,全市生产总值(GDP)连上3万亿元和4万亿元两个大台阶,“五个中心”“四大功能”“四大品牌”等取得标志性成果。由此,对照市委报告“一场新的跨越、一次新的出征”的宣示与定调,未来五年,上海产业经济就将站上一条更高层次、更有希望的起跑线。而对于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如何在产业经济领域形成更强的竞争力,上海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周密的谋划。
以“功能”为坐标优化发展质量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做强功能是超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未来,上海要完成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任务,就必须继续做好排头兵、先行者,不断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等功能,以“功能”为坐标,不断优化发展的质量,丰富内涵。
大约两周前,上海举行了一次会议,市政府为新一批40家外资机构颁证,确认其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或外资研发中心。关键时刻办这样一场活动,充分表明上海有多看重借助总部经济来强化“四大功能”。据统计,截至5月底,落户上海的外资研发中心已超过500家,而且他们绝非“孤岛”,是链接国内外的开放式创新枢纽,是科创“热带雨林”中的重量级点位。
科创中心建设方面,上海也开始从“搭框架”向“强功能”升级。随着张江世界级科学装置集群的发展,未来,它的雄心不会仅限于成为顶级设施,更要吸引相关顶尖团队、学科、项目落户,从而把大装置从硬件平台变为功能平台,从而引领全球的研究和产业走向“无人区”。
金融,是上海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重要一环。未来,上海也将进一步加快建设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等,推动金融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不断提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带动力、影响力。说到底,就是要更好服务和引领实体经济发展。
锚定“数字化”淬炼产业竞争力
一周前,上海数据交易所首次尝试利用元宇宙平台,与新一批重量级合作伙伴完成了一次“在线如晤”的远程签约。这表明,作为全国第一家数据交易所,上海数交所正在积极摆脱疫情影响,全力以赴为上海构筑数字经济新优势而努力。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形成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经济结构,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中之重。率先建设与运营以“数据”为核心标的物的上海数交所,代表了上海对未来产业结构和战略资源的一种判断。当前,数字化转型是上海经济的重要动力,通过加快“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双轮驱动,“上海智造”才能在不断淬炼中培育竞争力。
去年,上海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同时,代表数字经济大盘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营收也历史性地站稳1万亿元台阶。这一趋势,证明了数字化的权重与地位。全市产业领域此前出台的一系列“十四五”规划,都浓墨重彩地对未来几年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装备等的发展作了细致勾画。可以看出,未来上海已锚定“数字化”作为全市经济的重要底色。
市经济信息化委汇总的信息显示,未来五年,全市规上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比例要超过80%;到2025年,全市要力争打造20家标杆性智能工厂、20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1000个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届时,预计全市重点企业的机器人密度可达每万人500台,“在役”机器人将超过10万台。在传统产业加速数字化的同时,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满足数字化需求的数字化服务商,也将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将使上海二三产业都能出现数字经济全面渗透的良好态势。
优化空间格局提升经济“亩产”
近期新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南北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显示,上海将充分挖掘一南一北“两座山”的潜力——宝山区将突出“科创+城市”,构筑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金山区将突出“产业+城市”,成为“上海制造”重要承载区、乡村振兴先行区、长三角一体化桥头堡。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优化空间布局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此前,围绕临港新片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五个新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空间新格局重点区域的发展,国家和上海都发布过相应的指导性文件,而随着南北转型《实施意见》的出台,全市对于现代经济体系的空间部署更趋完整。
这两年,上海在吸引产业投资时,有一句承诺被反复重申:“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在寸土寸金的上海,优化市域空间格局,可以看作是对现代化产业经济体系的一种再梳理。这不仅能为实体经济拓展出新的天地,也可以顺势开辟产业赛道,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创新效率。上海还通过在全市打造特色产业园区,画好“工笔画”,不断提高园区“亩产”、也就是单位土地资源的经济产出。根据不久前发布的2022版上海产业地图,全市特色产业园区数量今年6月已达到53个。这些园区的总空间达到200平方公里,单位面积产出更高达140亿元/平方公里。未来,它们将成为全市打造新一轮产业转型与城市更新篇章的亮丽名片。
作者:张懿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