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把学校、社会、政府、企业四者联合起来,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面向未来的人才”。此次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针对产教融合和校企协同提出相关建言建议。
施大宁认为,要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但当前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方面,仍未形成稳定互惠的长效机制,普遍存在“校热企冷”、企业积极性不高和参与度不深的问题。
施大宁表示,目前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思想认识上的不足,比如部分企业理念会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情,他们只管“用人”就行。对此,他表示,政府部门也需要加强在这其中的组织、协调角色。
对此,施大宁建议,可以成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牵头,教育、国资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参与的工作机构,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工作协同机制,统筹推进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同步规划和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实现途径和重大项目,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此外,可从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入手促进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比如从教育费附加税中划出专门经费设立产教融合专项基金,根据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规模、层次和水平等,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落实企业参与办学的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政策等。
施大宁还建议加快产教融合建设试点。鼓励和支持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率先开展改革试点,动员和组织属地行业骨干企业、高校学校(含职业学校)共同组建产教融合集团(联盟)或实习实训基地,区域内企业和学校共建共享;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负责审定这些集团(联盟)、基地的培训资质,开展质量评估和监督等,学校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实践教育。
作为教育工作者,施大宁对于人才培养一直十分重视,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施大宁表示,现在的大学教育水平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未来技术进步是向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即将到来的物联网、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的人才是跨学科复合型的,要全面发展并具有较高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有良好的创新力和想象力。在这种需求下,传统的以知识教育为主的单一教育模式不再适合未来科技发展的需求。
综合自澎湃新闻、中国电子报、新浪财经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邵岭 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