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金桥路2552弄口的违章搭建现场,陆兰婷仔细聆听附近居民反映问题。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不久前的一个午后,浦东新区金桥镇金浦小区里,大爷、大妈相扶而来,渐渐地将中间那人围得里外三层。那天气温很高,被簇拥着的那位额头上一会儿就布满了细密的汗水。她顾不上擦,手里端着采访机,挨个听居民诉苦。
她叫陆兰婷,上海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首席记者。周三接到的投诉电话,她周四就赶到现场。对居民投诉的小区违章搭建问题,她一边倾听居民反映、采集证据,一边向大家解释政策、探讨方案。当相关部门主管终于在半小时后姗姗来迟,陆兰婷第一时间递上话筒,迎头就问:“以这里生火烧饭、搭铺盖睡觉的景象来判断,这些违章建筑的时日已不短。为何至今出不了取缔方案?”直截了当,直陈要害。居民们抚掌称快,带着几分学究气的陆兰婷一出口就是承诺:“电台一定关注到底!”
身为民生与调查新闻记者,陆兰婷以“百姓利益无小事,千方百计解民忧”为工作守则。23年的一线工作,她为民请命,责任、使命一肩挑,自言最大的感触就是:“记者是一份能给人以成就感的职业——以我之心若能换民之幸,那么我作为记者何其幸福。”
明查暗访做出“战地”心态:面对恐吓坦言邪不胜正
新闻行当里,舆论监督报道并不容易。隐瞒身份明查暗访是家常便饭,随之而来的,是经年累月出入垃圾堆、旧改区、乃至停尸房,隔三差五与违法犯罪分子周旋。旁人眼里,34岁才“半路出家”当记者的陆兰婷有些疯狂,亲友们还常常劝她,有些选题太危险,放弃吧。她回答说:“如果我有意外,你们就当我是战地记者牺牲了。假如现在需要去战场采访,我第一个报名,否则不如不当记者!”
去年,有人以“复制手机卡”为名,行诈骗之实。暗访时为获取证据,陆兰婷与犯罪嫌疑人约定地点,单独接头。骗子甚为狡猾,屡次三番临时改变接头地点。同事担心她是否已经暴露了身份,劝她三思后行。但线索当前,陆兰婷沉着分析后,咬定嫌疑人不放松,最终戳穿其诈骗行径,并制作成3篇系列报道。诈骗钱财泡汤,嫌疑人恼羞成怒。连天发来的短信中,有的恐吓要取她性命,有的扬言要断她家人手脚。危险当前,她统统嗤之以鼻,“邪不胜正,跳梁小丑的恐吓不足为惧”。
如果说暗访调查时,记者的人身安全相对有所保障,那么明查过程中,身份、容貌以及所处位置则完全透明化,“危险”变得一触即发。前阵子她明访一位开发商,原因是对方违法搭建一栋5层商务楼,意图装修成一家经济型酒店。采访中,这位开发商软磨硬泡,先是向她哭诉自己是借贷了5000万元投资装修,一旦取缔便血本无归。随后,他又说知道陆兰婷的底细和能耐,表态只要媒体不追究,大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这两招自然没有奏效,在陆兰婷的严密监督下,老板的5000万元打了水漂。大家劝她暂时回避,毕竟5000万元是个足以倾家荡产的数目。陆兰婷说,有时真没法细想,“害怕总会有,但都留在了当时。”对她而言,一篇报道的收尾,往往是下一次冲锋的号角,没时间也没理由让自己退缩。
铁肩担道义,舆论监督不忘与人为善温暖人心
明察暗访的报道连篇出炉,不熟悉的人会以为陆兰婷“铁面无私、生人勿近”。但真正和她打过交道的人都明白,面对普通听众的合理诉求,她都能挺身而出,甚至面对被她曝光的当事人,她也能倾力相帮。有人评价说,陆兰婷追的是真相,暖的是人心。
多年前,陆兰婷值班时接到一位老太太的求助电话。那头,老人只顾着哭诉自己被女儿打断4根肋骨住进医院,而忘记告知医院名称便匆忙挂线。放下电话后,意难平的陆兰婷跨上自行车就展开各家医院的地毯式搜索。因为白天有采访、制作任务,晚上还要照顾家庭,陆兰婷只能每天抽出2小时去寻找老人。终于,一周后,她在中山医院急诊部找到了那位杨老太。她一边在医院安抚老人,一边找到不孝女为老人讨回公道。一个多月风雨无阻的探望后,杨老太将陆兰婷视为亲生女儿。此后,家里的大小事件,上到换房租房,下到换季更衣,老人都会求助于这个“半路女儿”,而“女儿”自是来者不拒,悉心作伴。
不仅从听众里认领了一位“母亲”,陆兰婷还长期帮扶过一个男孩。浦东大团镇曾有个问题少年小郑,父亲弱智,母亲离家出走,青春期男孩无人管教。陆兰婷听说后,连夜赶到男孩家中了解情况,次日即与学校和教育局联系,多次奔走后让失学的孩子重返课堂。至此,她的关心并没完结,她与男孩约定,会定期去学校探望他。正是在她如亲人般的关照中,小郑终于走上正道。
对于听众,陆兰婷总是分外柔软的。哪怕是曾经被她“揭黑”过的人,她也愿意为他们竖起屏障,保他们不受无谓伤害。当年,她采访的一个地下网吧被取缔后,网吧老板一家三口生活没了着落。陆兰婷出面与街道联系,落实了夫妻俩的工作。不仅避免矛盾的激化,也使得地下网吧不再死灰复燃。
问她为何能与那些负面新闻的当事人放下干戈,甚至以德报怨?她只说4个字:“与人为善。”
■采访手记 “明天就来”
听说陆兰婷要来,81岁高龄的耿良初早早就等在小区门口。原因只有一个:接到投诉电话后,陆兰婷承诺“明天就来”。
与金浦小区里的违章搭建,耿家老人已做了两年半斗争。“我知道会是持久战。”老人一度很沮丧,“哪天我需要急救时,救护车都没法进来,因为通道实在太小了。”过去两年,不仅耿良初老人,金阿姨、刘大叔以及小区内数十户居民,从未停止过奔忙。大伙要求很简单,取缔违章建筑,给急救消防车辆留出“救命通道”,也还小区一个清净。但这个简单的诉求,两年多来却没能达成。举报、投诉的热线没少打,以至于邻里们听闻又有人投诉,大家都提不起劲,以为会遭到又一次推诿。但这一回,陆兰婷不但在接报次日就现身小区,连续一周的追踪采访后,她还向居民承诺,一定追究到底。站在新闻从业者的立场,守住承诺,她守住的是新闻的使命与真理。
在采访期间,不断有听众从四面八方汇来消息,自发讲述他们与陆兰婷之间的约定。那些记者许下的诺言里,有的是为听众追回被骗房款,有的是为不法商家争取将功补过的机会,也有的是定期探望一位老人或者一家困难户……承诺有多种多样,惠及的听众更是成百上千。于这位共产党员而言,守住承诺,她其实守护的是人心。
陆兰婷,56岁,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舆论监督栏目《听众热线》和东方广播电台《东方传呼》为阵地,从事舆论监督报道工作23年,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获得者,上海市长江韬奋奖获得者。
23年来,她智斗电信诈骗者,暗访黑车司机、黑窝点,夜探医院停尸房,冒险与犯罪分子“接头”,一篇篇独家报道令人叫绝的同时,她从未因报道失实而被投诉。她有十余篇作品先后获得全国和上海新闻奖。其中,《骗子的自白》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暗访黑车司机》和《国家真有7800万元的专项补贴吗?》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文汇报首席记者 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