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察看林场自然风貌,听取河北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林场管护情况介绍,看望护林员。随后,习近平来到尚海纪念林,实地察看林木长势,了解林场弘扬塞罕坝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情况。
半个世纪以前,塞罕坝还是一片高寒荒漠,飞鸟不栖,黄沙漫天,尘土飞扬。寒风长驱直入,流沙大举南下,紧邻塞罕坝的北京被几个风沙口紧紧包围,首都的天空时时笼罩在阴霾下。如今,塞罕坝变成一片人工林海,天蓝云白,绿洲浩瀚,生机勃勃,犹如一面绿色的墙壁,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
55年来,塞罕坝人用坚守和奉献诠释信念。一代代林场干部职工艰苦奋斗、拼搏奉献,成功培育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塞罕坝林场三代人55年坚持坚守、不离不弃,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堪称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塞罕坝人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塞罕坝人造就的不仅仅是一座“美丽高岭”,更是一座受人景仰的“精神高地”。
55年来,塞罕坝人用坚定和担当书写精神。塞罕坝精神集中表现在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天气恶劣、环境艰苦、交通闭塞、衣食短缺,这些问题在塞罕坝人心中都不是什么困难。为了寻找沙漠中仅存的物种,他们顶着寒风,迎着飞雪,一步一步地走在渺无人烟的荒漠中。为了筛选适合生长的树木,他们一次次地尝试、失败、再尝试,最终培育出了落叶松的树苗。一次次地培育、播种,几百棵小树苗终于长成如今的百万亩人工林海。
55年来,塞罕坝人用青春和热血传承情怀。建造林场是党和国家赋予塞罕坝人的使命,他们将这份使命视为自己的生命,始终如一地坚守。一腔热血,满胸激情,塞罕坝人立志要改变塞罕坝当时的现状。多少人背井离乡,扎根在此,过上了“天为盖地为庐”的生活。这一守,就守了半个多世纪。几十年如一日,他们用汗水浇灌了一方森林,用青春书写了一曲赞歌。
荒漠变绿洲,使命成生命,塞罕坝人将生命融入林场建设,在沙漠上创造了一片绿色的奇迹。奇迹离不开三代塞罕坝人的艰辛努力,也使塞罕坝精神成为坚定的符号象征。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为新时代汇聚绿色能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宝贵财富。
编辑:孙欣祺
来源:荔枝新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