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保持总体平稳,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处在合理区间。其中,市场信心相对稳定,市场主体活力有所提升,对投资增速反弹和消费稳定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同时,还应看到一些宏观经济指标在低位徘徊和持续性回落,提醒人们必须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提升市场信心。对此,经济日报特邀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经济学教授刘元春作出相关解读。
2019年1月份至2月份,我国社会投资、消费、物价等方面整体平稳,一些新动能新业态快速发展。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6.1%,从2018年8月份以来呈现止跌回升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8.2%,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3.6%;消费者物价指数综合同比上涨1.6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1%。此外,一些新动能、新业态对于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度在不断加强。这些指标均表明,我国经济整体运行平稳,新动能发展快速。
相关指标趋稳,一个很重要的微观基础在于市场信心和市场活力提升。根据有关机构统计,在稳消费政策的作用下,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018年6月份的118.2上升到今年初的123,银行业景气指数从2018年6月份的66.4上升到年初的68.4,非制造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从2018年6月份的60.8上升到2019年2月份的61.5,新进口订单指数从48.2上升到2019年2月份的51.6。这些变化充分说明了稳增长促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由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正处于转型阵痛之中,受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因素叠加影响,一些经济指标也明显有下行压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1月份至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继续低位徘徊;2月份制造业PMI为49.2%,活跃度有待提升。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和贸易摩擦因素影响,外贸形势“开门遇冷”。此外,部分企业家信心指数和部分先行指数开始变化,部分预期发生扭转,下行压力不断凸显。
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预期下降明显,亚洲5个主要国家、北美和欧洲OECD综合领先指数和PMI指数持续在低位徘徊,进入2019年有进一步下探的趋势,全球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进度,为民营经济和实体经济创造更加有利条件,以对冲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因素。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编辑:施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