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阳钟》
戏曲和电影都已走过百年历史,但在上海新近出品的一系列戏曲电影《曹操与杨修》《景阳钟》《西厢记》中,这两门艺术相互碰撞激发,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探索调和着中国美学范式的全新配方。
得益于丰富的剧种资源与纷呈的流派名家,近年来,上海的戏曲电影拍摄已形成一定规模,探索出多种样式。随着3D、4K、全景声等最新技术手段与电影语汇的融入,戏曲电影在中国类型片道路上实现的技术飞跃有目共睹。更为可贵的是,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长仲呈祥所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美学精神、美育精神怎么与当代生活相联系、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上海出品的这一系列戏曲电影给出了最新的探索与实践,“让戏曲与电影两种艺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蹚出一条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戏曲电影发展道路。”
创造性转化:让电影成为戏曲传播的“第二舞台”
戏曲电影作为中国特有的电影类型,自电影引入中国的百年间,诞生了一批经典之作。一部京剧电影《定军山》开启百年光影之梦;京剧电影《生死恨》,作为中国第一部彩色片将梅兰芳的风华绝代留存至今;一部越剧电影《红楼梦》让“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传唱几代人……这些里程碑式的作品,为上海戏曲电影今天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基础,留下宝贵资源与经验。
近年来,得益于政策扶持与市场回暖,让电影转化为戏曲传播的“第二舞台”正逢其时。仅以今年《曹操与杨修》为例,8月30日首映日全国排片达到300多场,而该剧三十年间舞台演出场次总共500场。而电影产业中3D、4K、全景声等高新技术均被运用到戏曲电影之中,为传统艺术的起飞护航。从京剧电影《霸王别姬》率先采用3D全景声技术开始,此后《萧何月下追韩信》《勘玉钏》《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相继问世。昆剧电影《景阳钟》、越剧电影《西厢记》均成为剧种历史上首部3D电影。而4K越剧电影《双飞翼》、沪剧电影《雷雨》《挑山女人》也均已完成拍摄。据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谷好好介绍,仅3D戏曲电影上海目前已拍摄七部。
▲《西厢记》
高新电影技术介入古老戏曲舞台艺术,起初有人担心会不会“多此一举”或“弄巧成拙”?可有意思的是,听的还是皮黄,看的还是程式,剧场里“坐不住”的年轻观众,到了电影院反倒“挪不开眼”。这既依托于艺术家表演的魅力、故事的吸引力,同样也是搭上时代脉搏,让戏曲适应年轻观众审美习惯的一种尝试。而对于传统戏迷,坐在剧场观众席间很难捕捉演员的细微表情变化,而透过高清镜头与大银幕的呈现则一览无余。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中,尚长荣所饰演的项羽在虞姬自刎时,其不舍、纠结、绝望的复杂情绪是透过面部肌肉的丰富变化呈现的,透过高清特写镜头这些细枝末节得以捕捉,情感得到充分释放。
“戏曲为本,电影为用”,经由电影进行创造性转化,博大精深的中国戏曲艺术凝练为具有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的精神标识,为传统文化“走出去”提供绝佳载体。《霸王别姬》《萧何月下追韩信》《景阳钟》等多部作品在美国、加拿大的电影节与专业奖项上有所斩获,极大地拓展了剧种艺术的传播力。
创新性发展:让戏曲电影独具中国美学价值的类型电影
“戏曲电影是中国气派和东方美学的天然代表。”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张小光认为。“戏曲电影的探索不是只有一条途径”,戏曲理论家龚和德也指出,“应鼓励多样化发展。”
▲《曹操与杨修》
有专家将近年来的戏曲电影探索分为两类,一是“文献式”戏曲电影,其充分保留了戏曲的 “原汁原味”,将唱念做打的程式之美、唱腔之美巨细靡遗地“忠实”呈现——这一类电影是把镜头当作观众的眼睛,最大程度上满足传统戏迷的剧场审美需求。而 “表演式”戏曲电影则留住名角儿在全盛时期的容貌与表演精髓,以跟焦的拍摄手法让“角儿的艺术”在大银幕上得以延续放大,以沉浸式体验满足“追角儿”的专业审美需求。龚和德认为,如何让作品充分彰显戏曲美学与电影美学的共融,让“戏曲电影”不再只是中国电影特有的题材,而是真正成为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能够代表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的“类型电影”,需要戏曲人与电影人共同探索。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对郑大圣执导的京剧电影《廉吏于成龙》中运用的“间离”手法印象尤其深刻。影片的一些场景中舞台的侧幕后台、顶光都一览无余,这一 “戏中戏”结构在不断提醒观众是在透过电影看戏——即便放置在电影语境依然是非常先锋与实验的手法——“妙用虚实,出入古今。透过这一手法,故事的现实意义和传统戏曲的当代性都展现出来了。”可以说,中国戏曲电影正在形成新的美学范式,也为戏曲的保存、传承、传播、普及和发展带来无数的可能性。
作者:黄启哲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