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贾樟柯最新作品《江湖儿女》正式公映。
早在今年初法国《电影手册》发布的“年度最期待电影”专题里,《江湖儿女》就榜上有名。影片后来在戛纳电影节入围主竞赛单元,主演赵涛一度还是最佳女主角的热门人选。加之导演在网络上抛出创作自述,以及在京沪等地相继举行的点映场,凡此种种早已拂去影片的神秘气息。甚至,网络评分提前一天就亮出8分,对于一部新作,何其罕见。
诸多先期评论里,“一贯的现实主义”“不变的民间视角”“江湖有义,儿女情长”等频频出现。最特别的属这句,“新片串联起了‘贾樟柯电影宇宙’”。因角色名重叠,更因为矿泉水瓶、歌舞厅、煤矿小镇、通俗歌曲这些意向反复现身,在一些提前观影的影迷看来,仿佛是向导演自己过往作品的致敬。
所有这些,都让该片还没有正式公映,就吸引了足够的关注。
“江湖”就是人际关系,也许每个人都在其中
故事的主线很清晰:赵涛和廖凡饰演巧巧和斌哥,他们在17年的时间跨度里有场爱情。贾樟柯描述:“一对男女,年轻时,男的说,我是江湖中人,女的说我不是。人到中年,他俩的回答是相反的。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们做出这样一种相反的自我认定?我想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在赵涛眼中,电影也可说是“巧巧的成长史”。“斌哥将巧巧带进了江湖,但最后留在江湖的只有巧巧,她从一个女孩变成了强悍的女人。”而斌哥则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物,“他过去直到现在都想做江湖义气的人,但天意弄人,又迫使他成为某种背叛者”。
在贾樟柯看来,所谓“闯江湖”不是空间意义上的,而是人的意义上的。“我所认为的江湖,就是那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不论是十多岁的孩子还是人到中年,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江湖里面——当然也包括他自己。所以他请来徐峥、刁亦男、张译、张一白、董子健等一众专业演员,因为这些面孔都是他的同行好朋友,联想到自己的“江湖”时,他们的形象便自然浮现。
在清醒的回溯中,记录下时间无情的痕迹
上海点映场结束后的互动环节,面对影迷提问,贾樟柯说自己“还是从汾阳走出来的小贾。”电影里,随着男女主角的情感经历展开,依旧是贾氏电影里弥漫的小镇生活情绪。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说:“贾樟柯对于中国基层社会生活的观察力、表现力,在当今导演中独一无二,准确、细腻、有力。”
显见的,是以旧物到时间里找准坐标。迪厅、关公像、麻将馆、流行歌、绿皮火车,能唤醒观众脑海里关于21世纪初的小镇回忆;而网络直播、手机导航、微信等场景的出现,暗示着时间线已经延展到了我们生活的当下。
电影跨越2001年到2018年,这17年,不仅是巧巧与斌哥的爱恨情仇,也是导演个人沉沉浮浮的心路历程。关于自己从山西汾阳走到北京的往事,贾樟柯总是乐于分享。比如他对迪厅的深刻印象,“93、94年,我还在北京电影学院读书,几乎每周六我都去跳,甚至一夜要换三个迪厅,那时身体里好像有无穷无尽的力量。”直到现在,他仍保留着一手霹雳舞“擦玻璃”的绝活。而电影里那一盆“五湖四海酒”——在搪瓷盆里倒进九种白酒掺着喝,也是出自导演少年时的经历,“我十八九岁时就这样喝酒,九种酒寓意五湖四海,倒进一个脸盆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没了距离感。”
这样的感情投射到电影里,便是因意外而入狱五年的巧巧出狱之后,一路寻去,发现那段感情里只有她独自守在原地,斌哥在新地方有了新女友、新生活。可她果断放下了。某一刻她已意识到,自己的痴,其实是对于那段喝“五湖四海酒”、在迪厅里忘记红尘的痴。
若真有什么“贾樟柯电影宇宙”,那么“人和时间”才是——回放他之前的影片,那些形形色色的片中人,又何尝不是困在时间里的面孔。人和人之间的情谊在时间的洪流里,被摧毁,被重塑。而导演所做的,就是在清醒的回溯中,记录下时间无情的痕迹。
作者:王彦
编辑:张祯希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