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18年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正式启幕了。这是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上海举行的重要国际性文化活动。同时,影视节适逢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电视剧诞生六十周年,其意义不言而喻。
新时代新起点,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如何对标卓越实现突围创新,一个答案呼之欲出——让上海影视双节的欢腾市场,成为做强上海 “四大品牌”的一个大平台。
每一年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期间,中外影视人齐聚申城,每天有密集的展示、论坛、发布会、品牌典礼在这座城市举办,为上海带来了巨大的集聚效应。今年亦不例外。根据组委会数据,本届电影节注册记者1601人,市场展商293家;电视节注册记者1185人,报名来宾超4200人。而电影节前三天的售票盛景,更印证了电影节展映板块的高人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电影节展映不仅在上海反响火爆,在长三角以及北京和广东都极具人缘。
在影视双节打开的时间里,一场因影视而形成的“雅集”正在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的电影人。甚至,在开闭幕式、盛典、见面会、新片首映等某几个特殊时段,城市交通的热流方向也会因此改变。
让人们趋之若鹜的源头,是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自身的品牌型格。
比如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中国电视发展的风向标、中国最大的影视节影视交易市场等等,这些都是上海影视双节既有的鲜明品牌形象。它们意味着,中外影视人可以在上海找到事业的腾飞点,中国观众可以在上海欣赏到全世界最好的影视作品。
因一部电影、一次盛典、一场论坛而赴一座城,何其浪漫。但要让前来“赶集”的人真正享受这场流动的盛宴,满意而归,仅仅抛光影视节本身的固有的名片,仅仅擦亮“上海文化”的金名片,还远远不够。这场影视“雅集”,实质上也是上海“四大品牌”的一台交响。
现在开始的两周时间,长三角影迷自驾来到上海,高铁和飞机把全国乃至世界各国来宾送往上海。从人们抵达上海的那一刻起,“四大品牌”的交响就奏出了第一声音响。“上海服务”如何保障满座宾朋的上海之旅,“上海购物”如何为电影电视节提供增值体验,“上海制造”能否在跨媒体技术展、松江全球影视后期制作中心发布等活动里彰显力量,这些都值得关注。而对“上海文化”来说,如何提高影视节节展品质,如何以文化来为“上海服务”“上海购物”“上海制造”赋能,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有新老两个案例都能证明,“上海文化”从来都是与上海的方方面面协同作战、相辅相成的。一是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的历史。1986年,上海电视节前身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电视节开幕,开创了中国国际性电视节的先河;1993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上海影城拥抱世界重量级嘉宾,圆了中国电影人和上海这座电影城的一个梦想。在当时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上海创办电视节和电影节,本身就是以文化促进城市建设的创新举措。另一个案例即将发生在下周,《2018上海影视拍摄指南》拟在6月18日举行全球发布仪式,这本一年一更新、如今已到第五版本的上海影视拍摄宝典里,“上海处处都有取景地”,而且不少都是连老上海都未必熟知的新风景。这些取景地的更新与上海影视的发展水乳交融,何尝不是上海“四大品牌”在深度融合中形成相互促进的正循环。
如今的上海,就“四大品牌”的共识不断加深。这座城市的活力和竞争力,正来自“四大品牌”有机整体的充分互动。而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要在新时代新起点谋得更高质量发展,站在做强“四大品牌”的定位上,站高方能望远。
作者:王彦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