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推动广电产业生态带来巨大改变,电视媒界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守正出奇,做好中国故事的生动讲述者,成为本届上海电视节首个论坛所探讨的话题。
“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紧密关注当下生活,聚焦群众真情实感,一定是我们产生社会影响力的引擎。”参与论坛的业内人士认为,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新时代,电视媒界必须承担起文化传播的使命,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
面对平台激增而来的多样选择,节目如何创新成为关注点。理论类电视节目《马克思是对的》凭借令人耳目一新的内容呈现方式,获得极高的收视。节目让理论专家与大学生坐进“阶梯教室”,通过问答、对话,展现马克思的生平以及其核心理论。而动画、短片、图片和诗朗诵等多种表达形式的运用,更丰富了这档节目的层次。正是这样的创新表达,让“理论节目”获得了巨大的市场认可。
“立足现实”是这场论坛的高频词。近年,一批现实题材电视作品强势回归,这些作品不仅题材写实,还有对大时代的真实刻画,对人性的细腻发掘。
曾几何时,国产电视节目一度“花钱”出海——在海外进行“点状”投放。比如,在部分中国游客入住率较高的美国宾馆,打开电视会看到一些国内的节目,但影响力十分有限。如今,不少国产电影视作品被海外媒介平台主动签约、购买,播放,实现了真正的“走出去”。有专家直言,这些年,中国电视节目正经历从“送出去”到“卖出去”的转变,而这背后,正是内容制作理念的全面升级。
作者:张祯希
编辑:张祯希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