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②③分别为《激情燃烧的岁月》《士兵突击》《潜伏》的剧照。制图:李洁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正在荧屏重播,该剧把跨度超过20年的历史,浓缩在两个家庭成员和一批青年人身上,通过他们的选择奋斗和成长、家庭的聚散离合,揭示中国共产党在复杂斗争中逐渐走向成熟,最终成为执政党、建立新中国的历史必然性。
《人间正道是沧桑》被誉为红色题材创作模式的又一次创新尝试。中国电视剧诞生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革命历史题材和军旅题材等的英雄书写始终是电视剧创作的热点,从《敌营十八年》《夜幕下的哈尔滨》,到《士兵突击》《亮剑》《潜伏》等不少电视剧,都作出过开创性的电视艺术探索。
梳理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拍摄理念和手法演进,可以看到社会文化和观念的变迁。其中对英雄的书写,对忠诚信仰的歌颂,始终不曾改变,成为电视剧的价值坐标。
荧屏英雄的魅力,来自真实存在的信仰的力量
民族崛起、国家发展的史诗和忠诚信仰的书写,是每一代电视人心中最难以割舍的创作,是每一位有追求的演员都想投身的题材。荧屏上,讴歌英雄也成为观众成长的记忆陪伴,其中既有《夜幕下的哈尔滨》中的王一民、《红岩》中的江姐,也有“逢战必亮剑”的李云龙等,可以说,正是电视剧对英雄的书写和影像呈现,生动表征了我们来时的道路和未来的方向。
“革命历史题材中的英雄书写,之所以受到观众喜爱且长盛不衰,是因为他们代表国家利益和民族气节,其舍生取义、为国为民的故事,也因为契合观众的心理而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导演毛卫宁认为,有了价值和信仰的高度,再加上电视工作者的努力,这类题材能为观众展现一个波澜壮阔的世界。
事实上,我国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就是一部革命历史题材。1981年播出的九集电视剧《敌营十八年》,首次运用悬念手段,开了反特谍战剧的先河。改革开放之后,1984年播出的13集电视连续剧《夜幕下的哈尔滨》轰动一时。2007年,赵宝刚执导,陆毅、李小冉、周杰等主演的新版《夜幕下的哈尔滨》在央视一套开播,收视位居全国卫视同时段电视剧榜首。近年来,《暗算》《潜伏》剑走偏锋,开创了谍战剧“烧脑”模式。
无论是新拍还是翻拍,许多主创都认为,革命历史题材和军旅题材不应在自己的代表作中缺席。一批优秀的电视剧串联起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以及和平年代没有硝烟的战场,通过荧屏故事讲述可歌可泣的真实历史。
有学者认为,这些电视剧的故事和人物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它们依托民族和国家的真实历史和奋斗,中华民族英雄辈出,他们代表了我们的精气神,是我们每个人向往的目标和偶像。由此它们也在文化意义上,成为一种集体记忆,呼应着文化心理深潜的审美期待,这种“价值引力”因国家、民族的基因而拥有时代感、历史感和人格震撼力,在时间长河中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记。
并非颠覆而是还原,英雄的成长成为新的荧屏看点
《中国电视》执行主编李跃森认为,从普通人的角度来书写英雄的成长,成为近年来一种较为普遍的方式,比如以余则成为代表的“小人物英雄”和以李云龙为代表的“草莽英雄”,反映了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不抛弃不放弃”“从孬兵到好兵”的过程,以及《历史的天空》中姜大牙思想政治觉悟提升,这样的成长过程更像是内在的“成人”。“英雄经历成长与蜕变的过程,正在成为新的荧屏看点。”
观众看到了榜样背后鲜活的生活气息。从光辉业绩到日常生活,英雄故事在与爱情故事、家族故事的交融讲述中,接地气有生气。外表上其貌不扬的情报员,少言寡语甚至稍显木讷的神枪手,这样的形象与其说这是电视剧对英雄的“颠覆”,不如说是其对角色本来的一种“还原”。在性格上,他们从千篇一律的完美英雄转变为个性鲜明——比如,《亮剑》中的李云龙、《狼毒花》中的常发,他们脾气暴躁、不拘小节、做事容易冲动,然而,正因为这种“缺陷”让观众得以触摸英雄躯壳下灵魂的某种温度。
英雄的成长着眼于寻找自我与信仰价值的过程。特种兵王晖“冲出亚马逊”为国家、军队争光;《士兵突击》中许三多和《我的兄弟叫顺溜》中顺溜的坚守,他们在自我确认中,完成了对身份的确认。李跃森认为:“未来英雄形象的创新,重要的还是在探寻人的心灵世界上下功夫,在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上下功夫。”
在告别脸谱化、类型化的成规后,英雄借助影像传播逐渐走向个性化,归于价值和信仰的统一:“不那么完美”的英雄身上,同样凝结着优良的文化传统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这些英雄品格在塑造个人人格的层面上发挥重要作用,使得英雄主义在今天闪耀着更为璀璨夺目的光芒。
作者:李硕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