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左至右分别为吕其明、牛犇和江海洋
在浮躁的商业环境与剧变的演绎生态中,如何保持一颗挚诚的初心,是当下年轻影视人必须直面的问题。近日,在上影集团召开的一场座谈会上,吕其明、牛犇、江海洋等上影人从自身的成长经历出发,分享了如何与艺术结缘,如何保持初心的故事。
作曲家吕其明:
* 艺术工作者要处理好与“钱”的关系,钱,没有也不行,多了也不行
* 改革开放后,有人找我开工作室收稿费,拍卖“红旗颂”,都被拒绝了
* 离休后,跑了数万里,为部队写了近30首歌曲,从没拿过一分稿费
作曲家吕其明转业进如上影场已有60多年来,期间他为不少电影、电视剧谱写了歌曲,其中尤以主旋律、正能量的作品居多。人们耳熟能详的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便出自吕其明之手。这首经典背后还隐藏着不少故事,体现的恰恰是吕其明作为老一辈艺术家,对金钱的认知。
吕老透露,改革开放后,曾有人让他开工作室,并且采用二八分账的方式去帮他收稿费。甚至还有人建议把《红旗颂》参加拍卖,但都被他拒绝了。率老说,自己写作品更多是为了奉献,并非为了钱。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1990年,峨眉电影厂邀吕其明写《焦裕禄》,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下来。吕其明说,自己曾一度为焦裕禄的事迹感动落泪,有机会为人民的好书记谱曲自然不会有犹豫。当年并没有当下如此完善的稿费制度,也也没有合约定金,脑中没有金钱的概念,创作成了一场全身心投入,不断感动自己的旅程。在创作过程中,他因沉浸于作品之中而几度落泪,甚至感染了身边的人。过了大半年,峨眉电影厂给他寄去750元稿费,反倒让他诚惶诚恐。“我根本没有想过拿稿费,又不能寄回去,怕别人误会嫌少”。
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请他为雨花台烈士写音乐,他也是二话没说就同意了。只是“约法三章”——一不取报酬,二不住高级宾馆,三不见媒体不作宣传。吕其明为他们写了15个乐章,1个小时的音乐。录音的时候,著名指挥家陈燮阳和当时交响乐团,将近100个人,也分文不取,并将应得的四万元报酬全部捐赠给了雨花台烈士陵园。吕其明离休后,跑了数万里,为部队写了近30首歌曲,从没拿过一分稿费。
这样的奉献精神扎根在吕其明本人的成长经历之中。吕其明是烈士的后代,为祖国牺牲的父亲是他革命生涯的最初领路人,父亲在他十岁时便将他送入了了新四军,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都在部队中渡过的他,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也见证了祖国的发展。吕其明将这几十年来的创作,称为一个老兵,一个老共产党员对国家,对党、对人民的报恩。
导演江海洋:
* 张艺谋、陈凯歌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旗手,我是这条船上的水手
* 在理想的路上,我愿意做一个孤独的长跑者
* 初心就是你想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也许改变不了大环境,但一定要把自己成长的小气候调节好
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迎来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学生,星光熠熠的“78级”由此诞生,导演江海洋便是其中一员。他说:“张艺谋、陈凯歌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旗手,我是这条船上的水手。”怀着对电影的赤诚热爱,考入电影学院的江海洋,经历过电影最风光的时代,也走过了电视崛起后电影的消沉期。只是不管电影行业风波浪起,那份初心从未被浇灭,他没有下船,他还在这条船上奋斗着。
“一个人的理想不一定大,但对于你一生来说,就是崇高的。”江海洋说,自己与电影的缘分,也是缘起于一个小小的理想。1978年,上海恰巧赶上酷暑,家住上影对过的江海洋在朝北的一间小屋里为赶考北京电影学院而准备着。热的时候站到窗口,上影的招牌便映入眼帘。当时他就暗暗发誓,这辈子一定要成为马路对过那个单位的职工。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愿望,激励着他的一生。
在这条理想的道路上,江海洋更愿意做一个孤独的长跑者,不管有没有喝彩,不管有没有指责,闷着头往前跑。只是,大环境有时候由不得个人说不。1982年,进入上影厂,江海洋恰巧赶上了电影最辉煌的时候,当年他的第一部戏就是和为吴贻弓的《城南旧事》当记。但也凑上了电影最不景气的时候。当他拍到第六部电影的时候,电影突然没人看了,电影院都放录像了,大家都回家看电视了。”电影是我的生命,电影不景气了,我不能拿我的生命去开玩笑、去玩命。没有机会我就不拍。“为此,江海洋拍起了电视剧养家糊口,电影则成了心中的挂念。直到后来,江海洋接到了《高考1977》的拍摄任务,才又回归电影。这两天,江海洋正在打磨新作《大学1978》,整个春节都在家里写剧本,很累,但很开心,仿佛沿着来路再探初心。
“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是一定要把自己成长的那个小气候要调节好。”经过行业的起起伏伏,江海洋更想告诉年轻人,岁月很长,一生很短,每一天都是有价值的。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就颓丧放弃,更不要遗落自己的初心。
演员牛犇:
* 我审查剧本首先看,这部剧将来对我们社会起什么样的作用,社会效益肯定是搁第一位的
* 要好好拍戏,级别永远不是衡量一个作品的标准
已过耄耋之年的牛犇,是中国影视行业的常青树与发展的见证者。在牛犇70多年的演绎生涯中,与他合作过的影人很难尽数,据不完全统计,从中国第二代导演开始,牛犇几乎与每一代导演都有过合作。去年,83岁的他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同一年,以“公正为民的好法官”为原型的电影《邹碧华》上映,电影中,这位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甘当绿叶,为年轻演员背书,零片酬饰演一位普通群众。
“社会效益,在我的词典里,肯定是搁第一位的,这个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对这个时代的责任”。对于内容与角色的选择,演员牛犇始终将社会效应放在第一位。牛犇说:“我这个演员,没有上过什么学,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文化,我的课本就是剧本,我的努力就是要多拍一部电影,这部电影是为人民。”
对待名利,牛犇分享了前辈对自己的教导——要好好拍戏,级别永远不是衡量一个作品的标准。牛犇说,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实践起来并不容易,这些年来自己一直将前辈的这句教导挂记在心,再加上阅历的积累,才逐渐领悟出其中的况味。作为一名合格的文艺工作者,必须彻底端正自己的立场态度,不忘初衷,始终跟着党走。
作者:张祯希
编辑制作:张祯希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报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