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像设备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等介入器材,通过人体自然孔道或微小创口将特定器械导入人体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治疗……近年来,介入治疗以其微创、高效、精准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然而,传统外周介入手术多采用股动脉入路,手术后需要下肢严格制动6小时、卧床至少12小时,给患者带来不便。今天,《经桡动脉入路外周介入中国专家共识》发布,不仅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空白,更通过统一治疗标准让更多患者从这一治疗路径中获益。
今天,在第十四届中国肿瘤介入与微创治疗大会(CCIO2023)暨第八届亚太肿瘤介入大会(APCIO2023)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科牵头制定的《经桡动脉入路外周介入中国专家共识》正式发布。
中山医院介入科主任颜志平教授作为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主任委员,于2022年组织全国介入专家成立工作小组,经一年多推敲、打磨,讨论、修改,于今年3月正式定稿。该共识充分总结了近年来经桡动脉入路在外周介入诊疗的临床应用经验,为临床医生提供统一的治疗和操作标准。
作为本次大会主席,颜志平教授介绍,近十余年的临床研究显示,对比既往外周介入手术采用较多的股动脉入路,桡动脉入路更安全,术后康复更快速。
“桡动脉的位置表浅,周围无重要神经和血管,可以降低穿刺相关并发症风险,即使穿刺点发生出血,也能更早发现并处理,术后也易于止血和监控。此外,手部尺动脉和桡动脉还有双重动脉血供的解剖特点,桡动脉闭塞导致血供阻断也大多不会严重影响手部血供。”颜志平教授称,通过桡动脉入路,还可以改善患者术后进食、大小便和疼痛等问题的处理,避免了长时间下肢制动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的问题,患者普遍反响良好。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顾建英教授表示,作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首批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单位,中山医院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的创新型、智慧型顶尖医学中心,多年来通过医工合作,积极推动医疗设备升级。今年,介入科还将新增3间DSA手术室和3台包含CT-DSA一体机在内的DSA设备,推动介入手术进入智能精准诊疗时代。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教授表示,中山医院介入治疗科是国内最早开展介入诊疗的单位之一,2019年,中山医院获得了全国唯一的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称号,医院每年各类介入手术近6万例,其中肿瘤微创介入治疗超2万例,医院将瞄准治疗技术、创新药物、医疗器械、医疗设备等方向持续开展科研攻关,解决“临门一脚”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努力建设国家介入与放射治疗临床研究中心。
中山医院介入治疗科是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国家教育部、上海市和复旦大学重点学科,曾多次获国家和上海市科技成果奖,多年来持续开展前沿科研工作,尤其在肝癌的综合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门静脉疾病和周围血管疾病的微创介入治疗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中国肿瘤介入与微创治疗大会是我国肿瘤介入和微创治疗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平台之一,今年大会共设34个专场分论坛,吸引国内外400多位专家与会分享前沿发现与成果。大会还设立了“县域医院介入能力提升工程”论坛,致力于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强县域医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姜澎
图:受访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