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节将至,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煮粽、吃粽,便是节日里最温暖最深情的时刻。
近年来市面上推出的粽子口味可谓五花八门,除了传统的大肉粽、咸蛋黄粽、豆沙粽之外,还有小龙虾粽、榴莲棕、辣条粽等等,可谓争奇斗艳,百花齐放。
不过粽子虽好吃,也需要科学食用,怎么样吃粽子才会健康?
吃粽子要细嚼慢咽,以防噎住发生意外
粽子的主料是糯米,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及钙、磷、铁、维生素B2等营养成分,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具有补中益气、养胃健脾、固表止汗等作用。
可每逢端午,消化内镜医生总能遇上几个由于咀嚼不完全而被囫囵吞下、嵌顿在食管内的糯米团子或者一大块完整的肉馅。
每每遇到这样的紧急情况,就需要通过急诊胃镜化解。大多数情况,医生通过胃镜都能顺利将食糜捣碎使其滑入胃腔内自然消化,可一旦食物嵌顿在食管入口处或者咽喉部,刚好卡在气道入口的位置,就有可能引发窒息甚至死亡,美食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凶器”。
因此,粽子对于咀嚼功能减退的老年人或尚未发育完全的儿童来说,建议切碎食用,或者不食用。
胃肠病患者吃粽子宜配茶饮,选择两餐之间吃
再来说说那些有慢性胃肠疾病包括“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可能会加重反酸、嗳气、腹胀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这是由于粽子内糯米黏性较大、自身属于不易消化食物,吃后可能刺激胃酸分泌增加。
对于本身既有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因此,有以上这些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在吃粽子时,除了要充分蒸熟热透,以免增加胃肠负担之外,还可以适当配上一杯茶,既能享受茶饮的醇厚口感,也可起到去除油腻,助肠胃消化的作用。
对于平素胃肠功能不佳的人,如果要吃粽子的话,最好放在两餐之间吃;如果做不到,中午吃为宜,千万不要把粽子当早餐或夜宵。
因为糯米不易消化,在胃里停留很长时间,会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可能导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宿病复发。
而且粽子粘度高、缺乏纤维质,不易消化,同时夜间人体消化功能处于低峰期,所以睡前两小时最好也不要吃粽子。即便再喜欢吃粽子,也要尽量避免空腹或夜间吃,特别是作为夜宵吃。
粽子是“三高”食物,一次不宜食用过多
目前市面上的粽馅五花八门,小龙虾粽、榴莲粽、辣条粽等等,正所谓“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不过粽子本身是一种“三高”食物:高糖、高盐、高热量,一次不宜食用过多。
对于患有胆囊炎、胆囊结石和胰腺炎的病人来说,建议不要选择那些过于油腻,脂肪、蛋白含量过高的粽馅。除了传统肉粽、咸蛋黄粽之外,小龙虾粽、海鲜粽都是属于此类粽馅。
另外,烹煮方法也很重要,除了传统的蒸煮之外,有些人还特别喜欢将粽子过油炸后食用,这无异于火上浇油,很可能诱发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
那些热量特别高的粽馅,包括榴莲馅或者各种水果、蜜饯类粽馅,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一颗粽子的热量大大超标,因此吃粽子前一定要关注自己的血糖,在血糖控制较好的情况下,可以浅尝一下,但最好不要一次吃完一整颗粽子。
最后提醒,包粽子时不宜包得过大,否则不易蒸熟。哪怕粽子比较大,也建议量力而为,小块分食,不要贪一时口腹之欲。
已加工好的粽子应尽快吃掉,不宜保存太久。初夏酷热的气候里,食物容易发生变质。此外,保存粽子的地方亦要清洁卫生,除冰箱外尽量放于相对低温且阴凉透风的地方,一般来讲,甜粽子冷藏保留3-5天,如果是肉粽风险更高,建议3天内吃完为好。
端午佳节,祝大家“粽”享美味,健康愉快!
作者:王俊珊(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医生)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