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城乡居民总体死亡首要原因。在心脏病患中,瓣膜疾病尤为突出。近日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爱德华中国创心峰会暨主动脉瓣高峰论坛上,海内外心内、心外权威专家共话心脏瓣膜疾病前沿治疗技术和临床实践,专家谈到:“高发病、低认知”,瓣膜疾病已成为老龄化衍生挑战。
作为大会共同主席之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主任王春生教授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心脏瓣膜疾病将进一步成为中国面临的突出健康挑战。”
报告显示,中国瓣膜病患病率约3.8%,即中国约有2500万人正遭受瓣膜病影响。心脏瓣膜病变的风险从60岁左右开始升高,在75岁以上人群中每8位就有1位患有中重度瓣膜疾病 。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院长王焱教授谈到,“瓣膜疾病主要是随年龄增大的一种退行性改变的疾病。其中,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发病率逐渐上升,且患者一旦出现症状,如果不及时准确干预,未来预期寿命会明显缩短,患者2年生存率仅50%,5年生存率仅为20%。”
当前,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瓣膜修复、瓣膜置换两种方法。近年,针对主动脉瓣疾病的创新治疗方案涌现,比如,从机械瓣到生物瓣,从开胸手术到微创及介入治疗,为心脏瓣膜病患者提供了新治疗选择,也为更多无法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带来新希望。对此,王春生教授谈到,“从我国现代医疗技术现状来看,不管是内科还是外科,都在朝着微创化发展。瓣膜病是心脏外科微创化手术的主战场,经过近20年发展,微创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外科治疗。特别是心脏瓣膜介入治疗的发展,为主动脉瓣膜疾病的治疗带来巨大改变,不需要开胸就可以实现瓣膜的置换。目前有很多医疗研究团队在朝着研发更微创、更容易植入、更耐久且副作用更小的瓣膜不断努力。”
作为大会共同主席之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王建安教授强调:“我们不断推动临床科学创新,就是希望能更多地为患者带来短期与长期价值。借助论坛,我们看到今后提升心脏疾病管理的更多可能性,也看到多学科合作对结构性心脏病治疗的重要性。”
随着主动脉瓣生物瓣膜置换术扩展到年轻群体,“使用寿命”更受到关注。论坛上分享了一项COMMENCE研究对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手术(SAVR)七年随访结果数据显示,使用新型 RESILIA 生物组织材料的主动脉瓣生物瓣膜,七年内人工瓣膜结构性瓣膜退化(SVD)发生率较低(99.3%无SVD),97.2%的患者无需二次手术。在另一项针对中国瓣膜患者疾病治疗费用的研究分析中,生物瓣膜显示出了超出机械瓣膜20%的更高的经济效益。
王焱教授表示,“主动脉瓣膜狭窄疾病有年轻化发展趋势,因此瓣膜耐久性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可选的瓣膜的耐久性大致为十年,因此,针对年轻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治疗来说,需要考虑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不是一次性把瓣膜置换好了就结束了,而是为做第二次或三次瓣膜手术留有余地。”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寻求更符合生理的治疗方案,是瓣膜外科医生的共识,也是追求品质生活的大众的共同需求。据统计,我国65岁及以上症状性的重度主动脉狭窄患者仅约6%为外科手术高危患者。近日,中国国家药监局批准SAPIEN3球扩瓣可用于外科手术中低危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将满足更多低危患者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医学技术进步,也对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对复杂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心内、心外科的专家们指出,心内、心外各有独特的临床优势,而未来“以患者为中心”的内外科协同及多学科统筹,将进一步提升瓣膜疾病的临床治疗水平。王春生教授说,“作为已被写进指南的理念,‘Heart Team’(心脏团队)将在临床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本报资料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