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冬春进补一直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尤其是江南一代,更有冬令服用膏滋方的习惯。其实,膏方进补一年四季都有,问题关键是如何补得其法。时下,春来万物生,如何顺时调理身体,尤其是经历过疫情感染,无论是“未阳”,还是“已阳”,亦或“阳过”,一个问题颇受老百姓关注:到底如何保持或重回健康生命状态?
首先,要肯定地说,疫情肆虐的冬天,也还是冬天,依旧要遵循“冬藏”的自然规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萎厥,奉生者少。”这里说的养生道理就是寒冷天气里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暖,多静卧,早睡晚起;不要因为追求风度而忘了温度,不要熬夜,不要剧烈运动。
其次,在进补这个问题上,我们更需谨慎,需要注意因人而异。
第一,对身体状态良好,没有感染新冠病毒的群体,主要是做好自我防护。进补方面,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服用膏滋药的市民朋友可照常服用,因为一般情况下,膏滋方都是针对服方者个人体质特点制定的个体化滋补类处方。除了滋补药物,这里头通常还包含了理气、祛湿、活血通络等药物,使得补而不腻,补而不滞。
第二,对新冠病毒感染正在发生,也就是正“阳”着的病人,暂时就不适合“补身体”。这时正值病毒感染状态,从中医上讲,正是“疫病”状态,身体被新冠病毒这种“疫毒”侵袭,表现出各种诸如发热、恶寒、咽痛、鼻塞、肌肉酸痛、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等外感病症状,人体正气也在集中力量同病邪抗争。此时,应该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尤其是西医尚无特效药的情况下,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能较快减轻症状,减少重症发生率,尽快恢复正常。
第三,也是要重点关注的一类人,就是感染过新冠病毒,目前核酸、抗原已经转阴,即我们所说的“阳过”“阳康”这一群体。“阳康”后,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即便已经转阴,但很多患者仍遗留有相当一部分症状,常见的比如咳嗽、咳痰、胸闷,嗅觉、味觉降低甚至消失,乏力、困顿、食欲不振、腰膝酸软等。首要一点一定是休息,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才能更好有助于身体康复。
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外感病(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就容易“表邪入里”,转为肺炎,治疗不及时就容易迁延不愈,变成慢性肺病。而肺开窍于鼻,主气司呼吸,且肺藏魄(《素问·六节藏象论》: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肺的功能受到影响,就会出现鼻塞、嗅觉异常、咳嗽、胸闷、气喘等,肺魄受损导致的感知异常也会引起嗅觉、味觉的异常。
因此,出现上述症状的人群提示肺的功能仍未恢复正常,需要根据自身情况,用药治疗或调养。
【舌质偏淡】痰湿体质,苔白腻,早上刷牙时,很多人会习惯地把这一层白白的东西刮掉,但刮了还会再长,这就是“湿”的象,靠刮是祛除不掉的。这时中医医生往往会开二陈汤、平胃散之类的方剂祛湿化痰,如果不是特别严重的,病人可以自己服用六君子丸健脾化湿。除了药物外,可以用陈皮煮水喝。
【舌质偏红】舌苔薄少甚至光红无苔,舌面多有裂纹的肺阴亏损体质状态,人也容易口干,但是水喝下去也只能暂时缓解一下口渴。这时候,医生往往会开沙参麦冬汤、桑杏汤、桑菊饮之类滋阴润肺为主的方剂。如果不是特别严重的,病人也可以自己服用桑菊饮颗粒、蜜炼川贝枇杷膏之类凉润为主的中成药。除了药物外,可以用川贝炖雪梨、白木耳百合羹,或者麦冬、石斛之类的中药泡茶喝。对于这种余邪未净的群体,切不可贸然进补,避免“闭门留寇”,邪留不去。
还有的病人虽然呼吸道症状不明显,表现为乏力、食欲不佳,这有可能是脾脏受损。中医认为,肺属金,脾属土,土生金,脾为肺之母,子病可累及母。这时我们可以用四君子汤、六君子丸来健脾,可以服用一些山药、米仁、芡实之类的食物健脾化湿。至于有些专家提出的要补充大量蛋白质,虽然从病理角度来讲,是机体修复所需,但在中医看来,脾胃功能还未恢复前,大量食用高蛋白食物不仅难以消化吸收,更会加重脾胃负担。
也有的病人腰膝酸软,或口中味咸。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五味中,咸味为肾之本味。另外,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母病可累及子,导致肾气亏虚,引起腰膝酸软,口中咸味。如果舌质偏红,可以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如果舌质淡、怕冷,可以用右归丸、肾气丸或桂附地黄丸,也可用金水宝或其他虫草制剂,平时可以按摩太溪穴、涌泉穴来补肾。
除了上述各种症状、表现,患者还有可能出现其他不适症状,这个可以咨询专业中医进行调摄。这一阶段的“补”要针对性的“补”,所谓“查漏补缺”,甚至有时候,该清的还得清一下。这一类人群在服药同时,也可以做些养身保健功法,最简单的站桩、冥想也能有助尽快恢复。总结来说,即便是感染新冠病毒后,我们不是不能补,而是要“补得其法”,正确的补,让我们获得健康的身体,不断抵御病邪的侵入。
作者:单孟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六科医生)
责任编辑:唐闻佳
图:视觉中国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