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随着全市新冠感染者数量不断攀升,上海各级医疗机构面临严峻挑战——和新冠病毒的正面“遭遇战”正在激烈地打响!
着力保健康、防重症!目前,除沪上各大三级医院、区级医院的24小时发热门诊,全市2594个社区发热门诊(哨点)也已启用。市卫健委表示,从12月7日开始监测以来,到12月23日24时,市级医院发热门诊的就诊占比从58%降至18.7%,而社区从1%升至50.2%。由这组数据观之,上海在优化分级诊疗救治体系方面成效初显。
抓住窗口期、打好主动仗!为了应对可能到来的感染高峰,无论是大医院,还是老百姓家门口的小小发热诊室,医护们尽锐出战。
就诊人数大幅增加,医院的“战斗性减员”难题如何破解?
发热门诊、急诊连日来已处于高位运行状态,看病的人仍在排长队,该这么办?
面对一些必须到医院就医的重症、危重症患者和儿童、孕产妇等特殊人群,如何让救治更快一些?
……
这两天,本报记者在多个医院的关键点位上,记录下了这个冬天、正身处战“疫”第一线的医护们的身影和心声。从他们的所见、所闻、所述、所为中,我们感受到了温暖、信心和力量——相信这一切,足够凝聚起更强大的合力,支撑这座城市走出疫情的寒冬,迎来新的春天。
【1】
“每天第一件事,打电话问:你能来上班吗?”
口述人:钱义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主任)
全上海的兄弟医院现在可能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排班,真的太难了!我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问:“你能来上班吗?爬得起来吗?”这个周六的中夜班,是我那天早上才定的,医院人手实在紧张,真的很感谢各位同事。
当前的工作强度,可能是我这个20多年的“老急诊”从业以来头一回遇到。我们医院是急诊、发热门诊一体化管理,这十多天,急诊、发热门诊的就诊量翻了几倍。我们这支医护队伍全部“阳”过了,好多人还在发烧,感觉稍微好点了就回来上班。医院很支持、兄弟科室也很帮忙,跑来“赞助”我们。大家都很难,真有种共克时艰的感觉。
上周末,我“阳”了。周一早晨七点半我回医院上班,领导愣了一下,“你来了?”我心想,不来不行,哪怕站着协调,因为我熟悉情况。这两天,医院就诊数持续往上跑,发热门诊单日就诊逼近1000人次,是平时的5倍。就诊病人翻了几倍,医生则面临“战斗性减员”,令人揪心。
我们的医生中,以80后为主,40多岁是中坚,也有50多岁的。很多医生已充实到急诊一线看病。有的医生早上8点不到交班后,就去坐诊,到傍晚5点换班,没上过一次厕所,更不要说中间出来吃口饭……或许,有人会问:“怎么连水也不喝一口?”回答是:“忘了。”病人太多,一个医生一天最多要看200多号病人,满脑子想的是快点看,让病人早点回家。
尤其是急诊,近来病人特别多,“120”几乎10分钟一辆,“滴嘟滴嘟”地来。我是“总调度”,哪里排队太长,就要调配人手。实在不行,我就顶上去看病人……
这周六本来是我休息,但我还是没忍住,一早就跑到医院,调度、疏通。病人多了,各种情况会出来。比如,有病人情况严重,那就得安排先看,这时还得跟其他病人做好解释。好在大部分的患者和家属都能理解。
近来,我这里的好消息是,医院第二批“阳康”已返岗。
【2】
“看着病人骤增,你完全想不到去休息”
口述人:张燕(上海市同仁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近来,我们医院发热门诊的就诊数不断上升,最高一天接诊了900人次。而在今年9、10月份,这个数字是200—300人次。真的翻了数倍。
我是今年9月被安排到发热门诊的,除了日常看诊,还负责协调和管理发热门诊。这两天,我们这里真的难!有同事发着高烧还坚守在岗位上,第一、第二梯队已满负荷运转,由于到处都缺人手,临时找人来顶班很难,大家只能坚持到下班,没有人抱怨,更没有人说“我需要休息”。
很多医生发现自己发烧也不吭声,仍在坚持,实在撑不住要休息了,还觉得抱歉,“给大家添麻烦了”。
有人撑不住,就要有人顶上去。我们两个老主任,临近退休的年纪,现在都投身到一线。我自己有一次早上8点进发热门诊,一直晚上9点出来,中间只出来吃过一次饭、上过一次厕所、按时间间隔要求换了防护服。看着病人骤增,真的完全想不到要去休息。
我们的医院地处多区交界,到这个发热门诊来看病的患者,不光有长宁的居民,也有从闵行、青浦赶来的。患者大多是轻症,但绝不能掉以轻心。
原来,我们发热门诊内也设抢救室,对危重患者有优先处置流程,但“平时”没遇到过像现在这么多的病人。这两天,医院紧急在急诊改造出了缓冲抢救室,床位从10多张扩展到40多张,“120”转来的发热重症患者统一优先救治。此外,考虑到患者需求,医院还开辟了一个“发热简易门诊”,用来分流一些仅需要配药的患者。
即便如此,发热门诊的压力依旧不小,一来,病人量很大;二来,有病人等不及“120”,自己到发热门诊,有些人其实也是危重情况,必须快速鉴别和得到快速处置。
对于我现在的“处境”,家人倒很淡定,大概习惯了我这个职业的特点。记得“非典”时,我也在发热门诊,那是5月份,上好夜班出来去结的婚。时隔近20年,再遇这种传染病,我们有信心,可以渡过难关。
【3】
“病人在我门诊上看得一把眼泪,实在难受”
口述人:张李霞(闵行区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医生)
这些天,我们社区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为疏解全市发热诊疗压力,根据闵行区统一安排,我们社区医院从12月20日开出了夜间发热门诊,周一到周五发热门诊延长到晚上12点;周六、周日两天延长到晚上10点半。
12月23日,周五,我“代班”夜发热门诊,晚上8小时的夜门诊,就诊者不断。有发烧、确实家里没药了需要来配药的,也有症状比较重,比如出现胸闷的,这种病人就需要马上转到上级医院了。我们的应急转诊通道是到闵行区中心医院。这天,我自己其实也有点发烧,很难受,但看着夜门诊排队的病人们,这么冷的天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跑出来,我就想着快点看完,让他们早点回家。
12月24日是周六,我又去“代班”白天的发热门诊,看到最后,自己浑身发抖,可能热度上来了,打寒颤,但我知道我不能倒下。周边同事陆续“阳了”,排班每天都在变。我知道我也会“阳”,就想着慢一点,大家可以“接力”。
这天的病人也很多,有发热的,也有“阳了”后反复咳嗽的,有的病人咳得很深,要警惕肺部损伤,有病人高烧烧到40多度,都要转诊到上级医院。希望疫情早点退去,患者少些痛苦。
【4】
“家长着急,我们更着急!”
口述人:孟建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发热门诊把关医生)
最近一段时间,儿科医院的发热门诊持续高位运行,日均接诊1000余人次。我从业十多年,年初开始进驻发热门诊,这一路走来打过的硬仗不少。往年流感高峰季,更多的就诊人数也遇到过,但这次情况实在不同,身边的同事一批批“阳”,医护减员严重,人手实在有限,精神压力远超身体疲劳。
我是把关医生,要对所有危重症的孩子负责。小孩子起病急进展快,容不得半点松懈。就在不久前,“120”送来一名2岁男孩,高热惊厥。我看到这孩子的眼神是定住的,心里就一咯噔——情况不妙!我当即请PICU(儿童重症监护室)“老总”会诊,同时为这个孩子做紧急处理。目前,孩子情况好转了,正在病房接受进一步治疗。
我们每天接手的1000多个孩子中,至少有200—300个需要紧急处理,高热惊厥、喉梗阻、脑炎……由于患儿太多,有时家长等了好几个小时,也会带着质疑冲进诊室。说实话,家长着急,我们更着急。医院已经调动全院力量来支援我们,可大家都难。很多次,一个班头结束,等着中夜班的同事来交班,可对方高烧不退、体力不支。那怎么办?只能自己继续撑下去,连续工作12乃至18个小时也是常有的事。
就在冬至前,我也“中招”了。虽然发烧了,但感觉自己还撑得住,就继续顶着。因为第一批“阳”的同事还没尽数返岗,这两天“中招”的又特别多。我告诉自己,努力撑两天,度过这段“青黄不接”的日子。事实上,不少人跟我也是同样的想法,我们护士长王佳丽发烧40℃还坚持在岗。看着焦急等待的患儿和家属,但凡撑得住,能多干一点就多干一点,哪怕多看一个病人也是好的。
我们可以给患者的承诺是,不管到院多少人,我们都尽数看完。但不可避免的,候诊时间必定很久,也希望大家理解。
【5】
“得让孕产妇知道,有人管着她们”
口述人:花晓琳(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大产科副主任)
这次“放开”后,首当其冲的必然是孕产妇。这段时间,产科急诊就诊量增加了近40%,不少孕妇感染新冠,体温升高、心率加快……虽然这也不算太严重的问题,但“准妈妈”的心思都是一样的:不管怎么样,到医院看一看,请医生把把关,心就定了。
对于这一点,我们很理解。一妇婴素有上海“大摇篮”之称,分娩量常年占据全上海的五分之一。疫情三年,我们经历的挑战不少,但这次真的非比寻常。
我们产科在西院有4个诊疗组,东院有6个。从上周开始,陆续有医护感染,均不同程度出现高烧、肌肉酸痛,到这周五已经有一半以上的医护“阳”了。我是我们诊疗组最后一个“阳”的,12月24日开始出现症状。好在,大家都很给力,情况一有好转就开始返岗,别的科室也来支援我们,产科门急诊、住院的诊疗工作得以保障。
孕妈妈也很心疼我们。上周五门诊时,有位36周的孕妇来产检,一进来,她就跟我说,“医生,我‘阳’了,你注意防护。”说着,她将椅子拉远了一点。这个小动作温暖了我许久。
什么都能按下暂停键,生孩子不行。每个月大约有2000多位孕妇在一妇婴建档。随着上海持续优化防疫措施,我们也加紧时间排摸。上海按照“五色法”(绿、黄、橙、红、紫)分类管理孕产妇。对于名单中标注橙色以上的高危孕产妇、37周以后的足月孕妇,我们第一时间电话沟通,了解最新动态。对于所有建卡的孕妇我们均发送短信提示。这项工作自疫情后已常态化,我们得让孕产妇知道,有人管着她们,这样,她们安心,我们也放心。
作者:唐闻佳 李晨琰
编辑:唐闻佳 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