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中国医药创新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实现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迈进,今天,首届“以高水平开放推动医药创新”论坛在第五届进博会上召开并传出消息:中国跻身全球新药研发“第二梯队”前列,过去五年累计上市280种新药。
由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与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牵头编写的“以高水平开放推动医药创新”蓝皮书同期发布。蓝皮书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级政府在医药领域通过扩大开放、激励创新的政策布局带来的阶段性成就,这也是第一本聚焦跨国药企在中国发展的产业蓝皮书。
统计显示,2021年,中国医药工业实现营收33707.5亿元,增速创近5年新高,高于全部工业整体增速13.5个百分点。中国对全球医药研发的贡献跻身“第二梯队”前列。过去五年间(2016年至2021年),中国累计上市了280种新药,集中在肿瘤、心血管系统和消化/代谢三大疾病负担最重和增速最快的领域,其中跨国药企贡献了2/3。
“通过预防性手段、治疗性手段和突破性技术研究三大健康提升抓手,医药创新着力治未病、治已病和未治病三方面贡献价值,可降低约55%的总体疾病负担,延长全民健康寿命。”RDPAC执行委员会主席、进博会展商联盟公共卫生防疫专委会会长、辉瑞全球生物制药商业集团中国区总裁彭振科说,“这并不是我们的终点,未来充满更多想象。”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商联盟药品专委会会长、罗氏制药中国总裁边欣表示:“中国不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为包括罗氏在内的跨国企业持续注入‘强心剂’,蓝皮书系统总结了中国政府不断推进生物医药创新生态体系的努力,反映了跨国药企在中国持续加大投入、服务中国患者,并深耕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RDPAC执行总裁康韦在介绍蓝皮书编制过程时谈到,“尽管本次调研过程恰逢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化进程遭遇挑战之际,但我们内部调研显示,超过90%的跨国药企表示中国市场在其全球的战略重要性将在未来3至5年保持稳定,70%的企业认为持续的监管制度改革是中国创新医药领域最鼓舞人心的进步,这是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生动缩影,也是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的有力证明。”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的韩祺博士在主题为“跨国医药企业在中国发展前景和政策研究”的报告中阐述称,在互利共赢的改革开放政策下,中国营商环境和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吸引大量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由主销地向主产地、主创地转变,医药行业也从过去的“小散乱”、以仿制为主,发展到现如今跻身全球新药研发第二梯队前列的水平。
蓝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世界排名前50位的跨国制药公司均在中国设立分部,一些跨国药企的市场重心也开始向中国转移。截至2020年,跨国药企已在中国内地设立了47家工厂、25个研发中心,每年研发投资超过120亿元,在中国内地员工超过13万名。
业内普遍认为,中国医药市场潜力巨大,正迎来快速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市场在跨国药企全球供应链上正成为“核心要素”,不仅是资本和人才的重要来源地,更是众多跨国药企业绩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
“当前,中国的对外开放正在向制度型开放纵深发展,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国际接轨的制度型开放。”商务部原部长、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原会长陈德铭在开幕视频致辞中说,“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医药创新是全球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中最为密集、投资最为活跃的领域,加快推动医药创新事业的持续发展,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作为承载高水平开放的重要载体,五年来,进博会推动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宁风表示,本次论坛的举办给政府和跨国药企提供了重要的沟通平台,衷心希望论坛与进博会一道破浪乘风、同心致远,持续推动构建中国医药创新生态,助力健康中国目标实现。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