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关闭疫区城市公共交通,阻断通道,成功阻止传染源进一步向更大范围扩散,这成为打赢疫情防控战的关键之举。但是,相应疫区成了“孤岛”,航空转运的优势由此凸显。记者今从上海市卫健委获悉,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牵头的“以应急救治为核心的上海市网络化航空医疗救援基地医院建设”项目,进一步提高本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和效能。
作为“第五轮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着力完善和加强本市公共卫生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危急重症伤病员能够安全、及时、高效转运至合适的医院,并在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同时,也减少突发事件对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效保障本市及长三角区域内人民的救治能效。
上海全市网络化区域布局
创新牵头长三角航空医疗救护协作网
该项目由本市首家航空医疗救援基地医院——瑞金医院牵头,联合本市5家具备相应条件的三级医院,分布合理并融合各自优势医疗专业资源,将整体提升本市区域内立体航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
2021年5月起,基于瑞金医院原有航空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的工作基础,探索创新牵头建立长三角航空医疗救护协作网,积极促进航空医疗救护工作有序健康发展,努力推动整个长三角区域内的分级诊疗真正落到实处。同时,通过提升常规医疗救治、危急重症和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理能力,如传染病防控情况下,地面交通不畅时的紧急救治快速反应能力,减轻灾害的严重后果。
今年5月间,在交通不畅的情况下,瑞金医院先后通过直升机完成3例长三角区域内的危重症患者转运工作,并成功救治。
完善人才培训考核体系
同期建设航空医学研究体系
2020年12月22日,由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下达批复,鉴于瑞金医院航空医疗救护工作开展的良好基础,依托设置全国首家、且唯一的国家航空医疗救护培训基地,形成“医疗与航空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培训体系,将以健全“初训复训、考试考核、优胜劣汰”相统一的长效管理机制,以培养出专业化、规范化航空医疗救护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形成常态化的“初-复训”体系,解决我国航空医疗救护人才短缺的瓶颈问题,搭建人才梯队,奠定人才基础。
依托瑞金医院前期培训经验及工作基础,由6家基地医院及市医疗急救中心分别遴选医护人员组建上海市航空医疗救援(救护)队伍,将在完成国家航空医疗救护培训基地统一培训并通过考核后择优留选,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从事航空医疗救援(救护)工作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支具备资质的专业人才队伍。随着工作不断推进及机制完善,这支队伍由上海市航空医疗救援中心办公室统一管理调配,承担起市级层面上的航空应急保障任务,并将成为航空医疗救援(救护)工作开展中的重要助力。
2021年11月29日,市卫健委正式批复基于瑞金医院现有基础同意成立上海市航空医学研究所作为瑞金医院附设性研究机构,以开展航空医学研究、航空心理学研究、航医学与工程学研究及应急医疗救援相关研究等相关工作。
该研究所着重解决民用航空医学所面临的困难问题,为社会技术系统长期发展的有效性和绩效做出实质性贡献。同时,逐步提高航空医学领域原始创新能力,保障特种群体、特殊作业环境人群生命健康管理,为提升应急医学救援能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打通海空医疗救助生命线
信息化助推航空医疗救援“再提速”
2021年12月15日,瑞金医院与东海救助局签署合作协议,重点聚焦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着重以完善海上航空医疗救援体系为目标,有效应用资源并发挥各自优势,在构建联动机制、探索海上医疗救援转运模式、建立远程医疗指导模式、合作培训与实战演练机制及建立海上医疗救援科研体系等五个方面开展合作。
双方据此携手,打通海上救援“最后一公里”,搭建快速、便捷、高效的“绿色生命线”,为推动海上航空医疗救援体系建设注入新活力。
与此同时,上海市航空医疗救援网络指挥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引入5G通信、卫星通信、云计算等技术,保障空地间患者病情、航空器位置等信息的实时交互,最终实现在市医疗急救中心、航空办、各基地医院、执飞单位间的调度信息、任务信息、飞行信息、患者病情信息等全流程信息传输。
为解决空地信息实时传输,完善医疗设备信息及患者实时信息的传输到地的问题,与市警务航空队携手合作,率先以试点机型实施应用,打通机上医疗设备实时数据的交互通路,以资源互通、优势互补的模式共同推进实时信息传输模式建立,形成有效、高效、及时的“空-地”联通机制。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