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大的新生儿仁仁来自西藏拉萨,出生后像螃蟹一样吐泡泡,被诊断为罕见的先天性食道闭锁I型。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仁仁于微创手术直播周期间,接受了由儿普外科主任王俊教授主刀的食道重建手术,在小小的胸部,仅打了3个5毫米的小孔,将原本是“死胡同”的食道,成功“解锁”。
胸腔镜下食管闭锁手术被称为新生儿外科手术领域皇冠上的明珠,主要是因为手术操作空间狭小、解剖精细、吻合要求高、麻醉要求高,总体治疗难度高,是国际上公认的体现新生儿外科总体水平的标志性疾病。
多处先天畸形,小生命危在旦夕
仁仁出生在拉萨,一出生时就口吐白沫、无法进食。结合胎儿期的产检结果,当地医院考虑这是先天性食道闭锁,立刻将孩子转到最近的、拥有儿外科诊治条件的区域中心医院治疗。当地医院经一系列检查后认为这是先天性食道闭锁I型。
先天性食道闭锁是新生儿期严重消化道畸形,食道上下不相连,一旦喂奶,将全部进入肺部,如不手术,患儿将在很短时间内因营养不良和肺炎双重打击迅速死亡。特别是先天性食管闭锁I型、II型,因其近远端食管距离较远,被称为长段缺失型食管闭锁,往往无法施行一期食管吻合术。此外,该病还同时存在多脏器结构多发性畸形,是国内外小儿外科共同面临的难题。
仁仁在检查中就被发现其食管近远端距离约达4.8厘米,心脏发育也存在异常,动脉导管未闭,中央型房间隔缺损。
由于仁仁年龄小,手术难度极大,当地医院就给孩子先做了胃造瘘手术,手术后经胃造瘘喂养。就此,仁仁的体重逐渐从刚出生的4200克,长到5400克,体重增长不明显。
多学科团队合力救治,成功重建食管
仁仁入住新华医院后,治疗专家组成立了。儿普外科新生儿外科团队联合小儿急危重医学科、医学影像及介入科、小儿麻醉科、小儿呼吸内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小儿消化营养科、发育行为儿童保健科等,多学科联合评估孩子的情况,设计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
术前,专家组通过多种方式精确评估仁仁的近远端食管距离,综合食管一期吻合术、食管内应力延长技术、内镜综合诊断治疗技术等,选择最适合的手术策略。尤其考虑恢复问题,专家组最后确定了胸腔镜微创的手术方案,避免了传统开胸手术带来的巨大创伤和后遗症。
7月21日,在多学科的护航下,仁仁的食管重建手术开始了。手术通过在胸壁上打3个5毫米的小孔,把手术器械从小孔插入胸腔实施。
手术中,医生顺利找到了食管上下端闭锁端组织,其中,下端食管组织直径仅4毫米,只有正常食管粗细的三分之一。与术前评估情况一致,自然状态下,仁仁的食管两端距离大约在5厘米。通过游离、松解食管组织,食管上下端可以被拉近至上下交叉约0.5厘米。
儿普外科王俊主任对两端食管组织进行了必要的裁剪,在如嫩豆腐般稚嫩的食管壁上穿针引线,将食管上下端进行了对接、缝合,完成食管重建。
手术仅耗时1小时40分钟,出血仅2毫升。
术后,经过小儿急危重医学科谢伟副主任团队的积极努力,仁仁顺利度过了呼吸衰竭关、感染关。与此同时,发育行为儿童保健科王俊丽博士在术前术后全程细心指导喂养训练,迅速让仁仁恢复了早已被遗忘的吸吮功能,经儿普外科护理团队精心护理,仁仁逐渐能经口吃奶,体重也在逐渐增长中。
8月15日,仁仁如期出院,孩子父亲用藏语给新华医院写了一封感谢信。
当前,各种类型的新生儿食管闭锁包括高难度的I型和II型的胸腔镜食管重建手术,已成为新华医院小儿普外科常规开展的临床手术技术,近五年共治疗长段缺失型食管闭锁宝宝55例,治愈率100%,达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一整套针对复杂并发症和多发性畸形的诊疗方案。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