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10分钟广播打铃——上课了!这不是在学校,而是在一家医院里。
今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推出一门课,教老人学习如何使用门诊公众号在线预约挂号,如何使用医院里的各类自助机……眼下,数字化浪潮席卷各大医院,尤其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里,大型三甲医院的“数字转型”正如火如荼地推进。如何帮助老年人跟上这趟数字医疗列车?华山医院里,一群“白大褂”决定开一门课,一周五天,天天开讲,课程免费,老人们开始陆陆续续走进这个特殊课程。
“数字医疗体验店”让老年人就医更便捷
“老先生侬看,手机关注华山医院公众号,在家就可以预约挂号,通过互联网医院可以复诊配药。”热闹的华山医院二楼门诊大厅有一个港湾式“小岛课堂”,一群“银发族”“拐杖族”里,“白大褂”穿行其中,手把手教老人如何体验数字设施的便捷服务。
“在华山医院的患者群体中,近30%的群体是60岁以上的老年朋友,但智慧化设施在老年人群中普及率并不高。我们前期调研发现,不少老年人想学,但苦于没人好好教。”华山医院门诊部副主任邱智渊说着课程设计时的考虑。
给老人开课,华山医院酝酿有段时日。今年7月,华山医院智慧门诊服务中心正式启用,秉持“老年友善服务”理念的这一系列课程开学了。
“数字转型”是医疗领域的大势所趋。2021年,上海市推进医疗“数字转型”,公立医院迈入数字转型快车道。当前,华山医院在手机端上线预约挂号等十余项智慧化服务,在院内安装70多台自助机,数字化医疗释放的就医便利,有人享受到了,也有人“没跟上”。
怎么帮帮老人?“借鉴商场里手机体验店的做法,在医院里开一个‘数字医疗体验店’怎么样?就教老人使用这些数字设施,让就医更便捷。”华山医院门办工作人员很快将这一创想落于行动,收集老人的就医痛点、设计课程、准备“讲义”……课堂最终落于华山医院门诊二楼大厅的“C位”,“楼上楼下路过的人都不太会错过它”。
“我们希望邀请老年人坐下来,定定心心学,我们细细教。”华山医院门诊部副主任秦越萃说。
每周五天,每天开课
92岁老人与老伴结伴来听课
这个半开放式的课堂开课至今,课程表的密度真不低,每周五天门诊,上午10点、下午3点分别开设一节课,相当于一周十节课。课程内容包括如何使用门诊公众号、如何使用自助机等基础课程,也有如何使用病种管理小程序、如何实现“无感支付”等进阶课程。
“以前看到自助机都是绕着走,没想到用起来倒是蛮方便的,以后不用去人工窗口排长队了。”张老太太是“首批学员”,“一点点学”是她给自己设的目标。
“妹妹,借我一支笔好吗,我要记点笔记。”门办工作人员邵世妤时不时会被老人的认真劲打动,年轻人看来“秒会”“秒懂”的东西,老人们会拿出小纸头,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把操作步骤一步步记下来。
从7月到8月,开课临近“满月”,“学员”统计数据有限,却也有些意料之外的惊喜。这门课程的学员平均年龄是55岁,“将老未老”者是学习的主流,80岁以上有7人,90岁以上有4人,最高龄学员92岁,由老伴陪同结伴来学习。
始终会保留人工窗口
但希望带动一批老人学起来
一个愿意教,一个愿意学并且马上学会,这是理想状态。但现实世界,没这么容易。62岁的顾先生从嘉定风尘仆仆赶来看皮肤科,说起华山医院他连连竖起大拇指,“绝对相信”,但认真听完课,在通过华山医院公众号实名绑定手机这个环节上,他犹豫了。
“万一我手机丢了怎么办?”“我还是不绑定了,我不需要这些便捷服务,我可以去窗口排队,我有的是时间。现在网上骗老人的招数太多了,我害怕。”顾先生对“数字世界”的犹豫,在老年人中很有代表性,他们宁愿留在自己原来的世界里,一大清早到医院挂号,慢慢地一个个窗口排队、付费……有人说,看着老人站在快节奏的医院里,“像被时代落下了”,像顾先生这样的老人则说,“我原来的方式挺好的,我觉得安心、安全”。
华山医院门办的课程团队也在跟踪调研老人们的各类想法、诉求。针对老年患者普遍担心的“手机支付不安全”“会不会转错账”等问题,华山医院还邀请了交通银行的工作人员为老年人提供防诈骗、信用就医等科普知识。
“当然,我们始终会保留人工窗口,把这些窗口留给有需要的老人以及其他人群,与此同时,也希望带动一批老年朋友享受数字便利,并且他们能回到社区教会更多老伙伴。”邱智渊说,大伙将课堂设在门诊2楼、设在上午10点和下午3点都是有特殊考虑的,门诊2楼是华山医院门诊取药、收费的地方,这也意味着是当天所有医疗过程的“尾声”,结束了就医,但回家还早,不如“歇歇脚、听一堂课”?
“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但我们也希望有一天老年朋友能说,这里不像医院,不会令人生畏,而是可以感受温暖、获得帮助的地方,像老年大学一样,让老年朋友在就医等待、休息的间隙多学一个技能,老有所学,老有所医。”邱智渊说,对于这门专给老年朋友开的课,他们还将不断优化调整,这是一个开始。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