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申城,高温“返场”。正值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火辣辣的太阳炙烤下,户外人员如何兼顾防疫与防暑?对此,医学专家发出提醒:遇到极端高温天,中暑乃至热射病都有可能发生,市民尤其是户外人员遇到身体不适,不要抱有“忍一忍”的想法,而是应马上离开高温环境,避暑休息,以免发生险情。
高温天能“热死人”,这不是玩笑话
科学防疫、安全防暑,一样不能少!高温天气下,在户外工作的人员尤其是一些需要穿着防护服工作的特殊人员,怎么做才能安全防暑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科医生项浩表示,户外工作人员特别要注意自身身体状况,如出现大汗、虚脱等中暑征兆时,建议立刻停下手中的工作,到相对阴凉、通风或有空调的环境中休息,并且要及时补水、补盐。
身体情况与日常作息休戚相关。项浩表示,正值三伏天,极端高温天不少见,人们需要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休息,如果身体有任何不适的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不能带病上工;其次,建议用工单位在高温时期给予工作人员更多的服务保障,比如调整工作时间、时长,设置专门的工作休息室,发放解暑降温用品等,保障员工在工作中的健康。
也有人说:“热算什么,无非出出汗,还排毒呢!”对于这种老想法,项浩表示,千万要不得,高温天能“热死人”,这不是玩笑话。最典型的“高温病”就是中暑及其最为严重的表现——热射病。热射病的死亡率高达50%以上,属于急诊救治中比较棘手的病例。
那么,热射病和一般中暑有什么区别?一般情况下,人体出现哪些特征时意味着有出现热射病的可能?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加以预防?项浩解释,热射病是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轻度的中暑主要表现为头疼、头晕、胸闷、恶心、呕吐、大量出汗、发热等症状。热射病患者往往会出现体温极度升高至超过40℃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严重者会出现抽搐甚至昏迷。
两类人容易成为中暑高危群体,采样人员尤其要选对防护用品
“有两类人群最容易发生热射病,一类是婴幼儿、孕妇和年老体弱的患者,第二类则是包括军人、运动员、消防员、建筑工人等需要在夏季高温环境中进行户外作业的人群。”项浩称,针对这类人群,应有“热习服”训练,就是给予他们一个适应的过程,同时合理安排工作、训练时间,尽量避开气温较高的时间段、缩短高温环境连续工作或训练的时间,保障充分的饮水以及矿物质的补充,同时安排充足的睡眠休息时间。他提醒,防疫当前,不少核酸采样人员等防疫人员穿着防护服上岗,也是中暑高危人群,要予以关注。
昨天的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核酸筛查专班负责人也表示,正值高温季节,为保障采样人员和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市核酸筛查专班指导各区一方面采取换班轮休、缩短工作时间、配置降温设施等方式,关心关爱采样人员;另一方面,对于从事采样操作的人员,按照《新冠病毒核酸采样培训方案》,正确选用防护用品,既可穿隔离衣,也可穿防护服,并重点做好呼吸道防护,落实标准预防措施。此外,在爱心企业的支持下,本市为采样人员送去了2.8万套冰袋背心,最大限度为采样人员防暑降温。
对普通人群,项浩则提醒,在高温环境里时间久了要注意及时更换口罩,因为口罩被汗水浸湿后,防护效果会下降。
作者:唐闻佳
编辑:施薇
摄影:袁婧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