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沈公路上的周浦医院康桥门诊部面积不大,诊区是一幢三层楼的街面房子,平常开诊时间以周末、双休为主,方便上班族和上学的孩子们就诊。3月23日起,这个小小门诊部直接转型升级,天天开诊,并增加了心内科、内分泌科等内科门诊,承担起疫情防控期间周边居民的药品供应保障工作。
上午十点不到,周浦镇果园居委会工作人员小宣拎着一个马夹袋来到周浦医院康桥门诊部,里面装的正是居民们的“健康托付”。小宣从3月26日起就住在了居委会,办公桌、行军床、沙发,都可以是志愿者晚上睡觉的地方。随着封控时间延长,居民们各种生活用品的需求也多了起来,其中,配药的需求越来越明显。
为了解决居民的这一难题,居委会志愿者就承担起了代配药工作。“真轮到为这么多居民代配药,着实是一个考验。就拿收集配药需求来说,有些居民写了小纸条,有些给了空的药盒,有些是要根据医保卡上的记录‘再来一单’;再说挂号配药,一些老人对吃什么药是有‘执念’的,厂家、品规、包装都要求与以前的一模一样;配完药回到居委会,还要把费用和药品再仔细清点、核对一遍,最后再挨家挨户送上门。”小宣说,从收集配药需求、到挂号开药、再到发给居民,一个流程下来,少则半天,多则一天。
小宣说“配药员”很辛苦,但居民对志愿者的认可是最大动力。而小宣和同事的支柱则来自周浦医院,“康桥门诊部为居民准备的药品品种多,这里成了我们志愿者代配药的首选。”
疫情封控下,很多慢性病患者和中老年人家中药品“告急”。作为区域性医疗中心的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四线”作战,在承担着新冠救治定点医院、核酸采样、医学隔离点繁重任务的同时,保留康桥门诊部日常门诊功能,与周边街镇的社区携手为居民提供代配药服务。
这场疫情攻坚战也把周浦医院药学部团队锻炼成了“一专多能”的多面手,既要保障好医院本部工作,还要参加核酸采样、医学隔离点的工作,药学部主任、主任药师陈敏说,“3月22日院领导下达通知,要在康桥门诊部增设部分内科门诊,我们立即梳理工作流程,安排人员排班,制定基本药品目录,整理场地,联系供货厂家配送,与兄弟科室一起忙了一天一夜,于3月23号早上8点准时开诊。”
如今,一个月不到,门诊部的药房已两次拓展场地,第一次是运行保障部让出了员工休息室,第二次是眼科主任拿出了他的专家诊室,药品也从一开始的200多种增加到现在的300多种。
门诊部的药房不比医院本部药房,没自动发药机,全靠手工配发。当班药师每天都忙到飞起,十多个平方的药库,一天下来微信步数都超过10000步。前来配药的人中,以社区志愿者居多,他们每人少则七八本医保卡,多则几十本,最多的一次是一位来自新场镇的志愿者,足足有160本,“回去的时候,我们一起帮他把药品抬上车,塞满了整个车厢。”
周浦医院眼科主任马晓昀说,眼科在康桥门诊部开诊一年多,他基本上每个周末会来出诊,最近随着疫情防控任务的增加,除了日常诊疗,他还要和科室同事参加核酸采样,而在医院本部转型为定点医院后,这个小小门诊部也随之转型,每天要接待大量志愿者来代配药,目前,每天要挂号五、六百号,服务的人群覆盖周浦、康桥、航头、新场等区域。
“这段时间,我们虽然非常辛苦,但群众对我们的信任,也给了我们更大的动力。”马晓昀记得,就在门诊部刚转型的第二天,他去果园居委的一个小区采样,一名志愿者找他求助。
原来,他们居委有位居民肾功能不全,要在家中做腹膜透析,附近医院都没相关药品,居民很着急。马晓昀马上把这个需求带回来,报告院领导。不到三天,病人的这个需求就解决了。
还有一位居民在小区封控前在周浦医院做了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需在两周后到医院进行术后复查。经协调,这位居民拿到了居委会“出门证”,到康桥门诊部眼科来顺利复诊。
马晓昀也提醒市民,确有就诊需求,要及时、主动与居委会沟通,说明情况,相信居委会一定能作出合理安排,保障群众的生命健康。
周浦医院院长李明表示,作为区域性医疗中心,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保障好居民的就医用药需求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鉴于医院本部功能转变,我们立即发挥康桥门诊部的作用,增加门诊科室,优化服务流程。我们发挥医联体优势,加强与街镇居委对接,了解居民需求,一方面,在医生工作站开通‘跨科开药’功能,让专科暂时变身全科,让居民和志愿者少等待;另一方面,重点关注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落实好慢性病长期处方。我们还发挥互联网医院作用,引导市民通过微信服务号登录互联网医院,我们每天都有医生在线,提供在线复诊、在线续方、药师审方等服务。”
李明表示,医院将进一步把就医、配药这项民生工作落实、落细,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作者:唐闻佳 顾敏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