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正在推进全新的科技创新体系!
世界顶尖科学家医院院长论坛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中科院院士樊嘉透露,在新科创体系中,中山医院要打造更大的科技创新平台——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这个比邻中山医院的全新园区将助力中山医院更多创新医学成果转化落地。一批重磅新药、新医疗器械、新治疗方案有望在此孕育,走向患者端。
樊嘉院士介绍,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紧邻中山医院总部,占地约38亩,将承担起创新疫苗、药物、医疗器械研发攻关、高层次科研人才培养、医学研究成果加速转化、国际科创交流合作等关键任务。
据透露,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将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启动开工,预计两三年后建成。
“这是国际顶级医院常用的模式,围绕大型医院,开展更有效的研究转化工作。”樊嘉强调,这将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将联动科研院所、大型医疗器械企业、制药企业等,开展一系列临床试验,聚焦医学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工作,目标建设成为创新型、开放型的世界级医学科技创新中心,为我国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高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亚洲医学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中山医院构建了全新的科技创新的体系,主要从四个方面推进和保障医院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注重整合科技资源配置、注重临床需求问题导向、注重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注重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作为公立医院,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疾病诊治水平、保障人类生命健康是第一要务。”樊嘉称,中山医院的科研工作把促进专利转化、鼓励技术创新、开展临床研究作为重中之重。
2020年,中山医院专利转化26项,签约总金额达到1315.2万元人民币。这其中惠及老百姓的新医疗成果不断:
樊嘉院士团队开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首个miRNA肝癌诊断试剂盒,获得中国、韩国、日本发明专利和国际PCT安全认证,并获得国家药监局的III类注册证。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发明的循环肿瘤细胞分选技术,并与顿慧医疗合作研发全自动循环肿瘤细胞分选系统,8项核心技术发明专利以3000万元人民币转化。
心外科主持发明的心脏瓣膜Venus-P,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使用更简便、适用范围更广。中山医院作为共同发明人和PI单位,牵头中国上市前注册研究,促进其国际化应用。
神经内科团队在国际上独立提出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损害机制假说。在假说指导下,开发了一类新药苯磷硫胺,已获国家药监局临床批文,并获美国药监局(FDA)批准,已结束II期临床研究。
消化内镜团队创新提出“内镜治疗由胃肠道腔内走向腔外”,完成经胃胆囊切除术、经结直肠镜阑尾切除术、经口内镜甲状腺切除术等创新术式,形成了消化道疾病内镜新技术治疗体系。
从引领医院快速发展角度看,科研创新带动了医疗水平、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全面提升,成为近5-10年来中山医院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资料显示,中山医院近5年纵向科研项目数量逐年增加,2020年达到315项。在2020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综合排名中,中山医院排名中国第三、上海第一。
“作为公立医院,中山医院承担着引领中国医学科学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使命。我们要通过科技创新,助力国家和民族振兴。包括掌握关键技术、联手民族企业、占领国际高地。”樊嘉院士举例称,由心内科葛均波院士团队研发的完全可降解冠脉支架,已于2020年上市,被称为“冠脉介入的中国心”;由血管外科符伟国教授团队研发的Fustar可调弯鞘,这个用中国医生命名的微创器械,已销往14个国家和地区;心内科团队发明的经心尖二尖瓣夹合器,使用这种夹合器,将二尖瓣返流手术治疗时间从157分钟缩短到平均27分钟,每年节约医疗费用约75亿元;心外科团队发明的中国首款经导管二尖瓣置换系统,在亚洲首次开展……
与此同时,中山医院还与我国自主创新企业联影集团强强联合,形成了医院与企业合作创新的“中山-联影模式”。由联影与中山合作研制成功的全球首台全景动态PET-CT成像系统uEXPLORER在中山医院装机,第二台就销往美国。
耀目的医学创新不仅惠及临床,造福本土患者,还有海外“求医者”。
中山医院的内镜中心通过开展独创的手术技术,已吸引众多国外患者前来治疗,并吸引包括美国梅奥诊所、克利夫兰医学中心、杜克大学等在内的120名国际知名医院医生前来学习内镜治疗技术,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内镜中心之一。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源:受访方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