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正在显现,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对我国各级各类精神病医院来说,如何踏上新发展之路,考验理解力、决策力、行动力。近日,由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医院协会精神病医院分会主办的第十六届全国精神病医院管理学术会议在重庆召开,专家围绕“破题”精细化管理助推精神专科医院高质量发展展开热议。
“国考”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的精神卫生工作和精神卫生机构建设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正在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精神卫生已被列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健康中国’的建设中,精神卫生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内涵和作用。”中国医院协会精神病医院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教授称,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贯穿我国公立医院“十四五”发展的一条逻辑主线,而高质量发展则是深嵌其中的主题。
对精神专科医院而言,如何在有限的医疗配置下,提升服务质量、科研效率,更需要推动医院的整体管理向高质量发展。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一级巡视员陈超分享了重庆市精神卫生工作成效,强调要进一步提升精神卫生社区服务能级,充分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拓宽和创新服务模式。
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又被誉为“国考”,推进两年,对医院提供了一个通过“自身对照”和“平行对照”探寻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对精神专科医院而言,尽管在一些指标测评中不占优势,但是这恰恰也能帮助医院以问题为导向寻求更大突破。比如,在医院功能定位的考核中有一项指标是门诊人数与出院人次数比,其导向是引导三级公立医院重点收治疑难复杂疾病和疾病急性期患者,将适宜患者向下转诊,以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专家认为,这方面精神专科医院可以将医联体建设和互联网医疗相结合,推动患者的“上转”和“下沉”。
创新是发展原动力
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医疗服务体系建设、20年来医院能力建设、10年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公立医院发展方式已经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的关键期。“新形势下,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称,精神专科医院担负着精神卫生领域“医、教、研、防”各方面的重任。
专家明确,在新形势下,应集中优势资源,将心理健康服务网、精神疾病综合防治网和社区精神康复网合一,布局一张医防高度融合、资源优化统筹、能级合理有序、功能错位互补、服务优质高效的“无缝衔接的全健康网”。
同时,要落实分级诊疗,推动优质资源下沉,要鼓励精神专科医院参与专科联盟,通过对口支援、远程医疗等形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此外,要积极建设精神医学高地, 做好技术引领和辐射带动,提供精神专科重大疾病、疑难复杂疾病和急危重症诊疗服务,逐步缩小区域间精神专科医疗服务能力差异,减少患者跨区域就医。
“公立医院迎来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直面挑战,积极探索和实践公立医院改革的经验和模式。”上海市医院协会精神卫生中心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副书记赵敏称,精神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完善精神专科医疗服务,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四大专科人才培养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人才,专家详解,精神专科医院需加强“四大”人才队伍建设:
第一,加强精神科医师培养。在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加强医学生精神医学相关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加强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
第二,优化精神科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加强精神科学科带头人、骨干医师的引进与培养,形成稳定、合理的精神科专业人才梯队。
第三,加强心理救援队伍建设,依托有条件的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性医院精神专科,特别是国家精神医学中心、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组建心理救援队,形成应对重大灾害、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救援专业队伍。
第四,打造高水平的专家和医院管理者梯队,同时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要树立“以国家级人才项目为目标,增加顶尖人才高度;扩大青年人才培养辐射面,增加储备人才厚度”的总体思路,积极打造“学科带头人拔尖、业务骨干知名、后备人才充足”的格局。
随着研究型医院按下快进键,专家同时强调,必须注重临床科研并重的“两栖”型人才培养,医院要鼓励临床医生把临床中发现的问题上升到理性高度,而后开展研究,取得的成果反哺临床,“一线医务人员要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理念,管理者要以极大的热情、精力去推动这项工作。这就是‘从临床到临床’。”
作者:唐闻佳 乔颖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顾军
图源:受访方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