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10月29日)是第16个世界卒中日。脑卒中(脑中风)是我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成年人残疾首位病因。今天(10月28日),国家卫健委脑防委办公室在上海召开“2021年世界卒中日”新闻发布会上明确,到2030年,所有设立卒中中心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及相关的专科医院常规开展静脉溶栓及动脉取栓技术。
脑卒中在我国的患病群体庞大。据测算,2020年我国有脑卒中患者1780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防治脑卒中,已引发医学专家高度关注。2018年,王陇德等80位院士联名提交《关于开展“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的院士建议》。今年6月,国家卫健委、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等10部门联合制定《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综合方案》,要求有效降低发病率及致残率。
中国卒中中心管理指导委员会市县医院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余波教授解读这份国家级综合方案及相关工作规划时称,我国将继续推动区域卒中防治网络体系建设、开展高危人群筛查干预、加强卒中中心建设等一系列工作。
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专家委员会秘书长、长海医院刘建民教授介绍,近10年,在国家卫健委脑防委推动下,我国成功打造了以医疗机构为工作主体的心脑血管病防控新模式,推进了以卒中中心为主体的卒中专病分级诊疗体系,挽救了大量患者,节约大量医疗经费。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底,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启动“千县万镇卒中识别与分级诊疗行动”,进一步扩展区域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当前,全国已有26个省的190余个城市发布了“卒中急救地图”,千县万镇卒中识别与分级诊疗行动将进一步发挥急救地图的作用,提升区域急性脑卒中的有效救治率。
国家卒中急救地图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方琪教授介绍,通过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开展,构建了覆盖“预防、治疗、管理、康复”全程脑卒中防治体系。2011年-2020年,我国共筛查和干预卒中高危人群和患者1223万人次,据测算,减少新发卒中患者5.9万人,按每位新发卒中患者直接医疗开支8万元计算,通过项目开展减少直接医疗开支47.2亿元。
也必须看到,脑卒中防治工作没有到终点,而是需要“更进一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40岁以上人群脑卒中标化患病率为2.61%,按此测算,2020年全国有1780万卒中患者,其中340万新发,230万人因卒中导致死亡。脑卒中患者出院后1年内,死亡率8.64%,存活患者中,残留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占58.40%,残疾31.59%,其中轻度残疾14.80%,中-重度残疾16.89%。
这进一步提示早期识别、早期干预的重要意义。今年世界卒中日的主题是“警惕卒中症状,尽早识别救治”,口号就是“识别卒中早一秒,挽救大脑恢复好”。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董强教授谈及脑卒中急性期救治技术开展情况时说,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组织的全国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溶、取栓专项技术调查显示:2010年全国溶栓率仅为0.94%,2015年全国动脉取栓率仅为0.45%。而发达国家同期的溶栓和取栓率分别高达约10%和3%。在推进卒中中心建设的同时,加强公众认知,成为医学专家的共识。
医生提醒:当突然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头晕、走路不稳,或口舌歪斜、突发一侧肢麻木等情况,都应予以重视,尽早就医,“如果你在开车,马上靠边停车拨打‘120’,如果你在做饭,马上坐下拨打‘120’,要记住,面对脑卒中,时间就是生命。”
作者:唐闻佳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顾军
图源:受访方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