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庆长假第一天,普陀区中心医院核酸检测处的工作人员仍然停不下来。
从梅岭北路走进医院,迎面就是醒目的指示牌“核酸检测入口”,不时有三三两两的检测者结伴前来。
“今天人已经算少了,前几天是客流小高峰,队伍一直排到医院大门口。估计过两天临近节末,人又会多起来。”普陀区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郝平说。
这个长假,普中心的核酸检测服务仍然维持一天14小时的“超长待机”,采样工作从早上8点持续到晚上10点不停歇,确保核酸受采人员24小时内可拿到核酸检测报告,不耽误之后的行程。
节假日,基层一线的防疫人员们牺牲“小家”为“大家”,坚持站好疫情防控这班岗。
全副武装背后是一身湿透的衣物
旅游、返乡、出差、住院……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核酸检测也渐渐成了一项常态化的检测项目。国庆第一天,普陀区中心医院护士周蓉正巧轮班“坐镇”。
上岗前,她需要花20多分钟“武装”自己,防护服、手套、N95口罩、帽子、面屏、鞋套……化身“大白”后,一天的工作正式拉开序幕。
“请张嘴,头稍往后仰。”全副武装后,周蓉说话的声音变得有些沉闷,她一边指导受采人员配合,一边敏捷地把咽拭子伸入对方的咽喉部采样,再将咽拭子放回采样管中,用消毒液进行手部消毒。一次采样,一气呵成,用时不足一分钟。
“只有‘稳准快’,才能减少受采人员的不适感,提高采样成功率。”周蓉说,犹记得前段时间,上海本土疫情反复,核酸检测需求大大增加,最高峰时医院日均核酸检测量在2000人次左右,“一直重复相似的解说和操作,一天下来,手和肩膀都是酸的。”
为避免交叉感染,普中心护理部特意抽配了一支七人核酸采样队伍,平均年龄26岁,几乎都是90后,年龄最小的22岁。
“姑娘们虽然年轻,但各个都是好样的。”郝平告诉记者,长时间的工作,护士们的脸上或多或少留下了印记,不过她们不以为然,反倒心态极好,有时还会开玩笑地互相比较,脱下防护服后,谁的脸上痕迹更深,谁的衣服被汗水浸湿得更多。
因为居家隔离才有的假期,和家人吃顿饭便是幸福
除完成医院的日常核酸检测工作,普中心还需抽调精兵强将支援隔离点、机场等处的核酸采样工作。
自去年新冠疫情蔓延以来,医院已向浦东国际机场派出五批队员协助入境核酸采样,内科监护室护士长王冬麟已经三次任队长,带队坚守机场阵地了。
当记者拨通王冬麟电话时,他正在居家隔离闭环管理中。顺利完成第五批支援浦东机场核酸采样工作的他,错过了中秋和家人团聚的机会,终于在这个国庆补上了。“难得有机会和家人过个完整的国庆,一起简简单单吃顿饭就很幸福。”王冬麟愿望朴素。
王冬麟曾作为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逆行疫情风暴中心武汉,在金银潭医院奋战了67个日日夜夜。经历了武汉最艰难的战“疫”,家人同事以为,他会停下来歇口气。
不想,返沪后不久,这个90后男生再度主动请缨,报名参加浦东机场、隔离点的核酸采样工作,“没想太多,我是男护士,很多时候用得上我,能献一份力就献一份力”。
机场采样工作忙碌而单调,经常还会有航班延误的情况,特别是遇到台风天气,队员们24小时待命,甚至晚上睡觉手机也不敢开静音,惟恐耽误工作。
王冬麟回忆,有次深夜航班延误两小时落地,队员们穿戴整齐进舱后,直到次日凌晨2点采样完毕。采样结束后,队员们稍作休息,半小时后继续开始一整天的采样工作。
抗疫工作虽然辛苦,但王冬麟成就感满满,“每一次抗疫归来,都让我对这份职业有了更多的自豪感,也让我历练成长。”
连轴转的疲惫,被一声节日祝福所融化
做核酸检测时,采样人员与受采人员接触的时间极短,可即便如此,也时有暖流在双方心间流动。
王冬麟说,在这场守护国门的“战场”上,几乎没有人能看到采样人员脱下防护服的样子,更没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唯一留下的便是防护服外的编号。
有一次采集鼻拭子时,一名女性旅客非常紧张,组长潘文娜不断指导和安慰她,采集才得以顺利完成。令人意外的是,当这名旅客快要离开时,突然对潘文娜说,“普2小姐姐,你采鼻拭我一点也不难受,很温柔,谢谢你。”那一刻,连轴转的疲惫不见了,留下的唯有阵阵暖意。
这个国庆,在医院、机场、隔离点,普陀区中心医院的核酸采样队伍仍将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选择医学就是选择奉献,对我们来说,节日上班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虽然口中说着“习惯”,但当在核酸采样点收获一句句“国庆快乐”时,他们的心头仍会涌上一阵阵喜悦。对于这群“大白”而言,这便是最好的节日祝福。
作者:李晨琰
摄影:袁婧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