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中上海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和文汇报联合开设“申康党委系统医务专家口述历史”专栏,进一步挖掘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展现一代代医务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赓续光荣传统,践行医者使命,锐意进取、砥砺前行的精神风貌,绘就一幅幅党旗在市级医院一线高高飘扬的动人画卷。
口述人:曾炳芳(原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
今年年底,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临床诊疗中心即将完成结构性封顶,全新的骨科大楼将为市六医院骨科的再一次腾飞提供契机。市六医院将持续聚焦提高临床技能、服务质量和科技创新,打造国内领先、亚洲一流的骨科临床诊疗中心,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医疗服务和健康需求。
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手术在此诞生
市六医院骨科从创立以来,始终坚持走又红又专的道路。1963年1月2日,市六医院的陈中伟医生(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他的同事们在医学界“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对上海一名青年工人王存柏被冲床离断的右手进行成功再植,5个指头全部成活。这是世界首例成功的断肢再植手术,周恩来总理获悉这一消息后,特地在上海接见了陈中伟。
第一例断肢为何会成功?在陈中伟看来,主要就是靠医生的技术基础和思想基础,再有就是集体的力量。他想一个办法,你想一个办法,大家凑起来,就成了。
第一个“断肢再植”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偶然,而是医生们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了解到“手”对于劳动人民而言,是何等的重要。那个年代陈中伟就是上海的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经常下工厂下农村,看到王存柏的手断了,他不假思索就决心把断手接上去,正是负责任的外科医生的本能。技术基础是临床经验的积累,把一只断手接上去,需要固定骨头重建骨支架,缝合肌腱重建动力,缝合神经重建感觉和手内在肌的功能,缝合皮肤关闭创面,这些都是骨科医生的看家本领。他们就是怀了这样的执念,在碰到具体难题的时候,一次又一次想出了解决办法,第一例断肢再植手术成功。
市六医院骨科的发展,就是遵循了这么一个路线。后来,陈中伟离开市六医院,于仲嘉也是这么做。他当时就看到年轻人的手没了,端着杯子喝口水都困难。他就开始想办法,把脚趾头搬到截肢以后的前臂,来再造这个手,这就是他的高人之处。他把这些手术归纳、总结、完善,最后变成了一项完整的技术,命名为“手或全手指缺失的再造技术”。这项技术得到国家发明一等奖。
市六医院建起一支骨科“航母”
在前人的基础上,我们做什么呢?首先就是学习和传承,但更重要的是,要发现临床上更多的问题。于是,我们看到修复肢体残缺,再造手指,病人从受伤到做手术,中间间隔了很长时间,这段时间里面,病人承受了很多痛苦。那我们就想,可不可以运用前人的技术,把原来择期修复的病人,在急诊时就进行手术修复,这样病程缩短了,不用把伤口包起来等一两年再来做,病人可以少吃苦。
我们做的事情,就是急诊修复,但这有风险,因为没人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事故。医生总是希望能有多一点时间做术前准备,有更好的术前计划。但在急诊的情况下,在一刻钟之内,你就要做出决断,要怎么做。对医生而言,精神上、体力上都没有充分的准备。这需要医生敢于为病人担风险,同时也需要病人能理解,这两个在一起,才能做成。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技术上来讲没有太大的进步,用的都是前人的技术,但是从解决临床问题上说是开创出新局面。
另外,显微外科技术也有新的发展,比如张长青就开辟了另一条路。股骨头坏死,大家都说这是“不死的癌症”,他想出用游离组织移植术来解决这个问题。并且持续不断地做各种基础研究,为的就是把这块技术做得更透、更深,这项技术获得了教育部的科技成果一等奖。比如柴益民,他研究的是把移植的皮瓣像伞一样,用下面一根血管撑起来。本来是一个皮瓣放下去,不能动;现在只要有一根伞柄在下面,这个伞面的旋转幅度就很大,皮瓣可以根据需要来放置,这就扩大了手术指征。
20世纪70年代,我担任市六医院骨科主任时,骨科的排班就是围绕急诊进行的。虽然病房里,我们也会处理择期的病人,但主线还是急诊。后来,我去日本参加了一个骨科年会,发现确实随着时代发展,病人会改变,创伤会越来越少,必须要顺应潮流做出改变,我们需要有一些医生专门处理择期的病人。
于是,从治疗技术比较成熟和病人群体比较固定两个方面考虑,首先分出修复重建外科和关节外科两个亚学科,开启了亚学科建设的历程,也为未来骨科的建设和发展积累经验。
在综合型医院里,骨科最早建立亚学科的就是市六医院,建起了一支骨科“航空母舰”。2001年,经过擂台竞争,市六医院骨科首批获准成为上海市创伤骨科临床医学中心。2005年,创伤中心大楼落成,修复重建外科、创伤外科、关节外科、脊柱外科、关节镜外科和矫形外科的分科瓜熟蒂落,正式成建制建立6个专业、9个亚学科,称得上是专业门类齐全、人才梯队结构合理、临床科研并进的大型综合性医院的骨科临床诊疗中心。
骨科医生的担当和社会责任
今年的骨科医师分会开年会,让我做个报告,我选了个题目,叫做《骨科医生的担当》。张长青给钢铁战士刘琦做手术,要知道给名人看病除了技术,还要有魄力。张长青就有这个魄力,最终刘琦可以站起来走路了。又如,世博会期间,工地上有个工人脚受伤了,送到附近医院要截肢。他后来又被送到市六医院,柴益民当时也觉得,截肢是最保险的,但还是想尽力保住他的腿。最后,市六医院骨科医生团队花了很多时间,保住了这条腿,病人还能继续走路。这份魄力就源于担当。
在一次次自然灾害面前,群众在自救过程中出现创伤,那我们医生就必须想办法去帮助他们,这对鼓舞士气也有很大的作用。印尼海啸,罗从风去了;2008年汶川地震,范存义去了,当时他救治的一个孩子,长大后当了兵,成为了一名消防员。
现在,我们骨科医生也承担着援藏、援疆任务,也做得很不错,帮助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成功晋升为三甲医院;帮助喀什第二人民医院,把学科建了起来;支援云南西双版纳,也搞得有声有色。
希望年轻的一代都要朝前走
在我看来,市六医院骨科的发展,一直离不开这八个字:知难而上,敢为人先。张长青做显微外科,从原来的道路上,另辟蹊径,专攻髋关节,获得了许多荣誉。现在,他主要做“保髋”,就是把患者的髋关节尽力保住。张先龙主攻关节,他看到人工关节最棘手的问题——感染,现在专注于这个研究,专门成立人工关节感染委员会,如果在这方面能突破,那人工关节水平就提高了,可以给全国的医生解决后顾之忧。
另外,赵金忠主要做关节镜,他现在提出,肩关节脱位的病人,该如何重建?为此,他做了新的内容,新的尝试。我觉得这就是好事,做别人解决不了的事情,敢为人先。还有罗从风,他主攻膝关节骨折,经过研究和不断实践,提出了新的方法。他认为医生不能只关注骨折,还要看到与膝关节稳定性相关的韧带。他提出的理念就是要超出骨折,在临床上创立一个整体处理模式。
举这些例子,其实就想说,将来的骨科临床诊疗中心的发展,就是看各个亚学科各展才能,要利用这么好的基础,用集体的力量来做。我希望,年轻的一代,要朝前走。
(顾卓敏 储舒婷 整理)
作者:曾炳芳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