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中上海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和文汇报联合开设“申康党委系统医务专家口述历史”专栏,进一步挖掘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展现一代代医务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赓续光荣传统,践行医者使命,锐意进取、砥砺前行的精神风貌,绘就一幅幅党旗在市级医院一线高高飘扬的动人画卷。
口述人:徐亚伟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医学院泛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中老年患者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易患人群,救治时间早晚对预后影响巨大,因此“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最紧急、最危重的一类疾病,也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自2005年起,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就已开展急性心肌梗死的“绿色通道”救治,致力于推动心肌梗死“更快速、更便捷、更规范、更高效”的救治。经过10余年努力,市十医院心脏中心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无论数量还是成功率均位列上海前二,胸痛中心已成为中国胸痛中心示范基地,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中国的心脑血管疾病救治存在两个痛点,一是预警不足,二是救治能力的区间不平衡,医院和医院之间救治能力水平差距巨大。因此,胸痛中心的建设,对于提高区域急性胸痛救治能力,保障百姓健康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我作为上海市胸痛中心执行主席,近年来致力于协助各家医院建立完善的、规范的胸痛中心,推动中国胸痛中心的标准化。
推广胸痛中心建设,信息技术赋能急性心梗救治
欧美国家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已在之前基础上降低了50%,而中国的心脑血管死亡拐点还没有到来,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不但没有下降,还在高速上升。我和行业内的专家们对这个现实感到痛心。
多年前,我们曾去国外参观胸痛中心,回来后我们希望能够从体系建设和标准的完善上,推动中国胸痛中心的标准化。截至今天,上海已有40多家标准化的胸痛中心,实现了所有区全覆盖;全国5000多家公立医院中,已有超2300家医院获得了胸痛中心国家认证。
在推广胸痛中心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我国的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患者延迟在近20年来无明显改善。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我们意识到,这是解决心梗救治患者延迟的重大机遇。因此,我们率先提出了院前自动预警(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院内智能化胸痛中心(国内首个5G+人工智能胸痛中心),院间实时会诊(移动PACS)的信息化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体系,实现了院前预警无延迟,院中救治更规范,院间救治无差异,为解决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难点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在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第三、四轮)和“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的资助下,我们团队研发了全球首个基于12导联心电可穿戴设备和人工智能预警软件的急性心肌梗死预警系统,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心脏病杂志上,并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著名急诊心血管病专家伊万·洛克斯(Ivan Rokos)教授配发题为《人工智能算法助力急性心肌梗死自动预警系统——上海方案》的同刊评论。
此外,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多年来联合多家高科技公司共同建立了一套集合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软件和物联网技术的人工智能心肌梗死信息化救治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在院前,通过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心电诊断系统实现心梗的自动预警;在院中让患者佩戴胸痛手环实现先救治的90分钟黄金抢救时间全程记录;在院间建立区域一体化信息化救治体系,降低区域内救治水平不平衡。
2020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登山队员就是穿戴了我们自主研发的心脏预警装置。上海的援藏干部,中国南极科考队员,也用上了该装置。这是我们作为医生、作为临床科研人员深感自豪的成绩。
技术援藏,建立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胸痛中心
在国家卫健委发布加强胸痛中心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后,内地胸痛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就,致命性胸痛患者预后明显改善,产生显著经济学效益。
边疆地区胸痛中心的发展较为缓慢,使得全国胸痛中心发展呈现不平衡的态势。特别是西藏地区地广人稀,交通欠发达,我们对口支援的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地处祖国的边陲,平均海拔4000米,有着独特的环境和病种,在这里成立的胸痛中心堪称目前“世界海拔最高的胸痛中心”。把胸痛中心建设到珠峰脚下,就是把党对西藏人民的关怀融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对于高原藏民的胸痛救治意义重大。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按照2011年7月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发挥上海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精神,与西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签订了合作建设“西藏(西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的协议,采取“以院包科”的形式,自2017年8月起,每年派出科室医疗骨干赴当地进行援藏工作,援建的重点就是帮助建设高原地区的胸痛中心。在这里,医护人员要坚持365天24小时全年无休的绿色通道响应机制。至今,我们科室已经派遣了多位主任接力支援。
第一届援藏专家李宪凯白手起家,筹建了日喀则首个心导管室和冠心病监护病房(CCU),首次开展了高原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手术,完成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第二批援藏专家明强推动建立了日喀则市基层胸痛联盟,大幅提升了院前的准备效率,在高原建起了24小时响应的心梗急救绿色通道,手术量大幅攀升,年度累计完成88例冠脉介入手术,其中急诊冠脉介入手术23例。
第三批援藏专家姚建华积极培养当地医生,他带动当地医生一起精耕细作,不断完善胸痛中心建设的各个环节,带领心内科团队顺利通过胸痛中心网审和预审。第四批援藏专家彭文辉着力加强日喀则胸痛中心的急救能力,实现变“输血”为“造血”,同时构建区域胸痛急救网络,并建立胸痛患者及高原性心脏病等慢病全程随访管理。
一批接一批援藏,我们的工作能够推进青藏高原胸痛中心的建设,切实提高心血管专科分级诊疗,从胸痛中心到心血管疾病管理中心建设,真正造福85万后藏地区的藏民。
走出国门,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医学交流
如今,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专业正在走出国门。2017年12月,我们团队应邀赴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参加“一带一路”项目——首届中尼医学交流论坛。之后,我们与尼泊尔国家心脏病中心和加德满都孔子学校和满都孤儿院达成了多项深度合作交流意向。
2018年7月19日,为了感谢我们团队对尼泊尔医疗事业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为了商讨即将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中尼医学交流论坛,尼泊尔大使馆玛尼大使邀请我赴大使馆见面。大使高度评价了我们团队过去一年在尼泊尔期间的医学交流活动,感谢我们培养了优秀的尼泊尔学生——雷锋医生,并高度赞扬了雷锋医生在尼泊尔地震期间为家乡人民带来的医疗物资和帮助。我们发起的“护心计划”,不仅为我国的心脏病患者建立心电预警网络,还将沿着一带一路把服务延伸至周边的国家。
能够有幸在党和国家“一带一路”宏伟蓝图中承担一项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是我作为一名中国医生、上海医生和十院人的一种荣幸。我们深感如今国家繁荣、国力强盛,走出国门,有强大的祖国做我们最坚强的后盾,我们才能时时刻刻充满自信。
(吴金娇 整理)
作者:徐亚伟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