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大了,肌肉自然不如精壮少年那么结实,可如果身上的肌肉越来越少,这不仅事关身材,更是事关健康。要知道, “肌”不可失,有一种病就叫肌少症。
当社会老龄化的脚步加快,肌少症这一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变得日益突出、问诊需求越来越大。仁济医院老年病科自今年1月起专门增设 “肌少症”专病门诊,正是为了应对这种需求,让患者求医有门。
每8名老人中就有1人患有肌少症
王阿姨今年60岁,退休前的她是一名公务员,身体一直很健康,没有任何慢性病。可自从5年前离开工作岗位后,她觉得自己失去了生活的重心,体力一点点下降,总觉得很乏力,生活质量大不如前。2020年新冠疫情后,她一直闷在家里,人没力气、没精神,一点儿家务活也不想干,晚上睡眠质量也不好,体重莫名其妙下降了8斤,难得出门一趟还走路不稳,摔了一跤。
因为很担心她的身体情况,家人带着她到医院做了全套的体检,肿瘤、内分泌代谢等所有指标都正常,从体检结论来看,王阿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健康”的老人。
不过,王阿姨很不满意这个体检结论,她觉得自己肯定是有病的,就是查不出来而已。她带着体检报告来到了仁济医院老年病科,找到了笔者。
王阿姨到底有病吗?经专业综合评估流程发现,王阿姨其实患上了肌肉减少症,又称肌少症。提起肌少症,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说,这很正常,目前对这个疾病普遍缺乏认识,社会关注度偏低。
肌少症的定义为:与年龄相关的肌肉质量减少,同时存在肌肉力量和/或躯体功能下降。
2016年10月,肌少症被正式纳入国际疾病分类ICD-10疾病编码中,标志着医学界将其视为一种有独立特征的、独立的疾病。虽然关注度不高,但在我国,肌少症其实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肌少症发病率为6.8%-18.5%,意味着平均每8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人患有肌少症。
“肌肉银行”入不敷出,问题随之而来
肌肉质量和力量减少是人体老化的显著表现之一,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如果有一座银行名叫“肌肉银行”,那么,人体的肌肉量在40岁时会达到最高峰,如果不进行干预,肌肉量会逐渐减少,60岁之后加速流失,70岁时人体肌肉质量约下降40%……一旦入不敷出,身体就会出现问题。
肌少症的病因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原发性肌少症主要与年龄相关,无其他具体的致病原因。继发性肌少症是指除老化以外,具有其他明显的致病原因。其他原因包括:因为炎症状态、骨关节炎、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肌肉减少,因为身体残疾、长期卧床等不活动导致肌肉减少,还有因为营养不良、药物相关厌食、营养过剩/肥胖等导致的肌肉减少。
那么,肌少症有什么危害呢?众所周知,骨骼肌是人体最主要的运动器官、最大的蛋白质储存库,以及重要的葡萄糖代谢器官。当骨骼肌减少时,自然会使这些功能受损,降低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减弱机体抗病能力,引起内分泌代谢异常。而且,与年龄相关的肌肉、脂肪、骨骼等机体复杂变化可能会引起多种并发症,产生协同作用,对机体造成双重或多重负担。
有研究数据显示,肌肉减少10%,免疫功能降低,感染风险增加。肌肉减少20%,肌肉无力、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跌倒风险增加、伤口愈合延迟。肌肉减少30%,肌肉功能进一步严重下降而致残,生活需要照顾,患者会虚弱得不能独立坐起,伤口不能愈合,很容易发生压疮和肺炎。肌肉减少40%,死亡风险明显增加,比如死于肺炎。
因此,肌少症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及功能,导致临床不良事件增加,如跌倒、骨折、感染、再住院和死亡等,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通俗地讲,得了肌少症的老年人,各项检验检查指标可能看着没问题,但实际上就是“纸糊的船”,一旦应激情况发生(比如感染、急性病、手术、外伤等),就会如同推倒第一张多米诺骨牌,身体轰然倒塌。
中青年也会“肌少”,无故跌倒要留神
可以明确的是,随年龄增加,肌肉自然减少是正常的。那么,当减少到什么程度算是不正常了呢?出现哪些情况需要到“肌少症”专病门诊就诊了呢?
1、如果您已步入老年、或发现身边的老年人(60岁以上),走路变得缓慢,感觉站立困难,拿不起稍重的东西,容易跌倒甚至骨折,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乏力、情绪低落,可以到肌少症专病门诊就医;
2、如果您正值中青年,生活方式不健康,时常感到疲乏、虚弱、精力不济、失眠、情绪消沉,也可以前来肌少症专病门诊寻求帮助;
3、如果您关心自己的肌肉健康,但目前并没有明显的症状,可以自己做一个简单的“指环试验”(替代测量小腿围的有效方法),来判断自己是否属于肌少症的危险人群,如果是的话,也可以到肌少症专病门诊寻求帮助。
作者:胡耀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老年病科主任)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