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由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上海市医师协会呼吸内科医师分会主办的“华东肺部健康公益行——2020双肺筛查项目”启动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部院区正式举行。该项目旨在通过对基层群众和相关高危人群开展双肺(肺癌及慢性阻塞性肺病,即COPD,简称“慢阻肺”)筛查及义诊、远程定点帮扶、疾病科普等公益项目,切实帮助到广大患者和基层医疗机构,并推动完善华东地区的双肺筛查体系。
此次公益行动以一辆双肺筛查车作为实现场景,共覆盖华东区域19个地市和60家医院,计划完成10000人次的筛查。项目前期已在浙江、福建部分地区试运行。启动会后,拥有丰富经验的医学专家团队将随车在上海、浙江、福建、江西等省内正式开展公益筛查和义诊活动,预计于2021年1月结束。
上海市嘉定区卫生健康委主任方云芬说:“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帮助人民群众对双肺的筛查防治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帮助提高疾病高发人群早筛早诊的意识,切实降低肺部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推动各县级市对于慢阻肺疾病和肺癌的规范化诊疗能力,为大众提供更高效、更精准、更便捷的医疗健康服务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具有针对性的最佳方案,真正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存率。”
关注肺部健康,早筛早诊早治是关键
在导致中国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中,肺癌与慢阻肺已高居第3-4位。然而,这两类肺部疾病的防控形势却不容乐观:肺癌位居中国恶性肿瘤发病首位,每年发病人数为78.4万,且近年来我国癌症总体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与此同时,我国慢阻肺人数高达1亿,40岁以上成人慢阻肺患病率高达13.7%。
此外,这两类肺部疾病初期症状均不典型,加上经济承受力及大众对早筛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等原因,导致部分人不愿意主动早筛,最终延误病情,往往造成确诊即为中晚期的局面,为疾病诊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上海市医师协会呼吸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党委书记瞿介明表示,呼吸系统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期,是控制呼吸慢病的发病和蔓延的有效手段之一。
以肺癌为例,早期肺癌手术后五年生存率达95%,而晚期的五年生存率只有15%左右。
“通过早筛实现早期肺癌的发现,对提高肺癌患者的整体5年生存率至关重要。11月是肺癌关注月,也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帮助老百姓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肺癌防治观念。”关于慢阻肺,他则指出,其最大的危害就是急性发作,每急性发作一次,肺功能便急剧下降。因此,加强其早期筛查、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同样至关重要。
瞿介明补充到,年龄超过45岁、烟龄超过20年、吸烟指数(每天吸烟支数×吸烟年数)超过400,有肿瘤家族史、生活在重度空气污染地区或有着长期特定职业暴露的人群属于肺癌高危人群,这类人群需要每年进行一次胸部低剂量螺旋CT检查,以及时了解肺部健康状态。
此外,除去吸烟或长期接触“二手烟”污染、环境和职业暴露等共同高危因素,慢阻肺高危人群还包括患有某些特定呼吸系统疾病或存在既往疾病史、直系亲属中有慢阻肺家族史的人群,建议慢阻肺高危人群在做常规体检时都应该普查肺功能。
搭建华东基层双肺早筛体系,切实推进分级诊疗
“肺部健康公益行动”将通过移动筛查车实现双肺早筛体系的搭建,切实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更为基层的地区,增强了当地居民优质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使他们在本地即可完成疾病早筛,实现了基层首诊,同时也减轻了上级医院的门诊压力。
据了解,该车配备了一台16排32层的车载低剂量螺旋CT和一台进口的肺功能仪。筛查车全车覆盖5G网络,能够实现专家远程读片,配合智能AI读片技术、远程医疗系统、影像云系统等设备,可完成胸部检查,显示胸部创伤、感染性病变、肿瘤等胸部病变情况,能快速传送影像数据到影像云,实现快速、精准检测肺癌风险,在远程快速给出检测报告和初步诊疗意见。
此外,筛查车配备的便携式肺功能检测仪,在被筛查者“一吹一吸”间就可得到精准的肺功能检测数据。同时,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一线医生可以根据肺功能仪对患者呼吸康复状况进行实时远程管理,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进行高效的康复训练指导,实现医患云联动。
值得关注的是,基层医院呼吸内科医疗能力普遍有待进一步提高,呼吸科在基层医院的规范化建设、肺功能专业人员配备、诊断能力、临床应用存在极大改进潜力与需求。
方云芬介绍,为了更好的向县市级基层医院传递慢阻肺疾病和肺癌诊治新知识和成功诊治经验,更好的推进规范化诊疗,实现对基层机构慢阻肺患者和肺癌患者的全流程、全疾病周期的管理,参与此次项目的上级医院还将与基层医院上下联动,为基层医院进行规范化诊疗培训与指导,对于疑难病例召开上下级医院专家团联合会诊,提升基层医院医疗服务水平。例如,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部院区开展的公益筛查和义诊活动也将辐射到嘉定区内的12家卫生服务中心。
作者:唐闻佳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