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机而动的新冠病毒让人窥见了它的狡猾性。过去的24小时,上海的许多人经历了不眠之夜,这点从今天(11月21日)上午举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新闻发布会上可窥一斑,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布满血丝的双眼、连同他的“灵魂三问”一起登上“热搜”——你戴口罩了吗、洗手了吗、通风了吗?
“灵魂三问”言简意赅,在当下节点为何如此重要,以至于张文宏要在发布会上对公众喊话?
作为一起抗疫的“战友”,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教授今天傍晚接受记者采访时首先强调:戴口罩依然是切断呼吸道传染病传播最重要的个人防护建议。
部分市民戴口罩的“定势思维”是错的,一定要改!
国家流感中心最新流感监测网络数据显示,今年目前全国流感流行水平较低,在胡必杰教授看来,这与全民习得戴口罩的习惯是有很大关联的。
“经过十个多月的战疫岁月,不论是文献研究还是临床观察都表明,戴口罩不仅可以有效防新冠,也防了流感等大部分呼吸道传染病。”正因如此,胡必杰向公众发出呼吁:要坚持戴口罩这个好习惯,万万不能麻痹大意。
比如,有部分市民如今已习惯在人群密集的公共交通里佩戴口罩,但由室外进入室内时已习惯了脱下口罩,在人与人的近距离交流时更是会摘下口罩。胡必杰目睹着这些“定势思维”有点急,他强调,什么时候戴口罩,佩戴的标准不是取决于在室外或室内,而是取决于所处环境的人流密集程度。在相对密闭的空间里近距离与人交流,脱下口罩在当下还是比较危险的行为。
“人、物同防”,“勤洗手”的同时还要管住手
上海近期报告的本地确诊病例再次表明,“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不能有任何松懈、麻痹和侥幸。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人、物同防”引发新关注。
胡必杰告诉记者,对于新冠肺炎这种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还是人际传播,纯粹通过“货物”接触传播的概率还是很低的。
近期之所以“人、物同防”受到关注,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人际传播预防工作确有成效,防得很好,但当下由于国外疫情非常严重,这才让国际货物接触传播凸显出来,获得了关注。另一方面,这也在提示我们坚持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好习惯的同时,不能忘记手卫生。
“接触传播就与手卫生相关。诸如货物搬运工、快递员等每天要接触上百甚至上千件各色物品的特殊工种来说,日常工作时应考虑采取佩戴手套的防护举措,起到隔绝保护作用。”胡必杰同时提醒,对于普通大众,日常在接触冷链食品、快递包装等物品时,也要做好手卫生,尽量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可使用一次性手套,或接触后及时洗手。
在他看来,“勤洗手”说了大半年,也绝容不得麻痹大意。提倡大家用流水洗手,每次洗手超过20秒以上,充分揉搓手部。如果没有流水清洗的条件,可选择免洗酒精消毒液,也要注意充分揉搓手部,做到消毒液100%覆盖手部皮肤。
要特别注意的是,“勤洗手”的同时还要管住手,减少不自觉揉眼、摸口鼻的坏习惯。
争分夺秒、精准施策,“跑在病毒前”
随着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到来,人们普遍在室内逗留时间延长,窗户也大多紧闭,正因如此,专家近期反复提及——通风!
“一天最好早晚两次通风,每次通风半小时,减少室内致病菌的密度。”胡必杰同时提醒,不提倡“带病上班”,有发热、呼吸道症状者建议及时就医,工作环境里带病上岗者多,也容易造成室内小氛围的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
持续紧盯入城口、落脚点、流动中、就业岗、学校门、监测哨等关键点关节点,强化闭环管理,上海正以更有力有效的措施筑起疫情防控坚强防线,更好发挥医疗机构尤其是发热门诊、发热哨点及早发现和预警作用。
作为院内感染专家,胡必杰教授也谈到,院内感染防线依旧严阵以待,把从严从实、科学精准的要求贯穿于院感管理和日常运行始终。
这是一场全民与病毒的较量,事关每个人,也需要每个人的行动。从公共卫生策略层面看,“防疫部队要跑在病毒前”,必须争分夺秒、精准施策。上海市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也表示,跑在病毒前面,“快、准、全”是上海的法宝,其核心关键是疾控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速度和质量,这也是最大限度缩小影响范围、减少检测人群规模、稳定社会情绪、保障社会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
“为了全市人民的安心放心,我们通宵也值了。”这名“疾控女侠”发出如是感慨。
在和新冠病毒的这场对战中,人人都是战士,没有人是局外人。对于这座城市里那些默默付出的抗疫一线战士最好的回报,除了感谢,更应该是每个人继续保证正确的战疫姿势——把坚持了许久的防疫好习惯继续坚持下去。如同吴凡的那句“金句”:坚持个人防护好习惯,就是给每一位普通人穿上的“最好防护服”。
作者:唐闻佳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除注明外均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