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下午,上海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
首批八位报告人走上舞台与听众分享战“疫”中的惊心动魄。
他们中有首位驰援武汉的“逆行者”、有义无反顾奔赴武汉的医务工作者、有青春稚嫩的90后、有记录一位位英雄人物故事的记者、也有筑牢“上海防线”的专家学者……
这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无边的黑暗面前,正是他们,如同一束束温暖的火光,点亮了战“疫”之路前行的方向。
在逆行路上冲锋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郑军华
作为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领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自1月24日除夕夜紧急驰援武汉到4月10日完成支援任务,这67个日日夜夜,是我一生难忘的经历。
我们首批医疗队是在1月24日晚上接到紧急通知的,大家毫不犹豫地放下年夜饭的筷子、告别亲人,赶赴机场。仅仅用了不到3小时,来自52家单位、共135人的首批援鄂医疗队集结完毕,这就是“上海速度”!
那天晚上冬雨沥沥。起飞时,我看着舷窗外万家灯火,医者使命感油然而生。我们的逆行如果能换来武汉、湖北乃至全国的平安,那真是太值得不过了。
抵达武汉,已是凌晨1点半,我让队员们抓紧休息,自己却陷入了沉思。临危受命成为领队,我是这支医疗队的“大家长”。望着窗外沉沉黑夜,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医疗队“冲破黑暗夜,重见满天星”!
1月26日下午,我们正式与金银潭医院交接阵地,接管了两个病区。从这一刻起,所有人都感到氛围不一样了,真正的战斗从这时开始!
抗疫工作艰苦卓绝:医生进入病房要穿上防护服,一天下来里衣都被汗水浸透;每接触一个患者就要洗手、用酒精消毒,一天二十几次下来,皮肤都有了深深的褶皱;在严密封闭的防护设备下,每一次呼吸都要比平时费力几倍……我们的医护人员都咬牙坚持了下来。因为我们深知,只能逆行,不能后退!
在大家的努力下,救治情况不断向好,金银潭、武汉三院、雷神山……驻扎各医院的上海医疗队互相交流经验,互相鼓舞。好消息频频传来,呼吸机、ECMO、CRRT开始脱机,康复患者中最高龄者达到103岁!我们可以自信地向世界宣布:没有放弃任何病情、任何年龄的病患!
在武汉“出生入死”的75天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钟鸣
今年1月23日小年夜,武汉封城当天,接到国家卫健委发出的紧急调令,要求我立即奔赴武汉支援。当天下午2点,我一个人奔赴前线,不经意间成为了“上海最早逆行者”。
抵达武汉后,我被安排在金银潭医院由普通病房改建成的ICU病房。一走进南六病房办公室,看到监视器上的数字,满屏都是报警,这些病人的心脏随时会因缺氧停跳!你简直不知道该从哪一个开始。头几天根本无法入睡,大量危重症病人集中在ICU里,需要不停地处理。
在那里,我带领临时组建的团队,与新冠病毒奋战了75个日夜。在疫情最艰难的时候,我和我的团队越是艰险越向前。我们详细记录治疗过程,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阻挡病毒进攻的方案;我们从容面对打击,逐步调整治疗方法,在循环往复中慢慢掌握了疾病的规律,情况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作为医疗组长,充分发挥自身所接受的系统培养优势,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冲锋在前,最终带领这支“散装”医疗队坚守到了最后的胜利时刻,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艰巨任务。
9月8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激励着我,我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习近平总书记赞扬医务人员是“最美的天使,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我为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深感自豪!我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抗疫斗争的全面胜利!
不忘医护初心使命 践行南丁格尔誓言
浦东新区浦南医院 李晓静
在隔离病房,两层口罩戴起来,我们其实也缺氧,最简单的静脉输液都变得异常艰难,工作一会会儿,就开始出汗,护目镜起雾,雾气让我们失去了视野,双层手套失去手感,自己就用力哈点气,用汗水流下来的护目镜上的缝隙来看血管,我们蹲着,跪着,一个患者都要用十几分钟。被汗水浸湿的衣服从头到尾贴在身上,等下一波忙起来,又是一身汗,反复几次下来,人就像在冰窖里。
病毒肆虐下,生命是脆弱的。有的患者孤独离世,没有亲人在旁,我们默默地帮他穿好衣衫,帮助他们保持最后的尊严。在替一名逝者整理遗物的时候,他手机跳出来一条消息:“爸,你就把微信一直开着啊”。想到这条永远无法得到回复的消息,我呆呆的看着手机,泪水无声流淌。在看到患者因病情危重而离开时,我们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努力,心中总有一种莫名的挫败感。
护士24小时全天候陪护在患者身边,最先看到并能体会患者所面临的问题,医病医心,为了让患者敞开心扉,抒发心结,我们在走廊里做了一面爱心墙,让患者写下自己的心愿,每每路过这面墙,患者们都会露出会心微笑,患者的生活用品短缺时,我们就把自己的送给他们,“3.8妇女节”,我们给女性患者准备了小礼物。患者头发长了,我们又当起了理发师Tony。渐渐的,病房里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不少患者把感谢信挂在走廊里,他们说,是上海护理团队给了他们生的希望和必胜的信念。
铸造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上海医疗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陈尔真
我是参加过二十多次国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的老兵,1月28日,我带领来自40多家医院的148位战友火速集结驰援武汉。我在机场郑重承诺:我们一起去,一起回!
抵达武汉,任务的艰巨和条件的艰苦都超乎我们的想象!混编队伍怎么带?军心不能乱!规范第一位!我对大家说,当年解放军解放上海的时候,是睡在南京路上过夜的,这次我们是来打仗的!顿时,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被点燃了!
援鄂期间,我们共救治了332位危重患者。按照国家诊疗方案,结合上海方案,制定符合一线实际救治的诊疗规范,对每一位患者进行分级、分类管理,不断探索重症患者“一人一方案”救治模式,切实有效地降低了重症患者的病亡率。团队曾成功救治年龄最大的103岁新冠肺炎老人,也救治过远嫁武汉半个多世纪的上海老奶奶。此外,我们是第一个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团队的医疗队,真正做到医病也医心。
经过55天艰苦战斗,我们没有辜负上海人民的嘱托,胜利完成任务了!我们从一支混编队伍,经过实战最终锤炼成为了一支肯打仗、能打仗、打胜仗、真正体现上海水平的医疗队。回到上海,我代表第三批全体战友主动请缨:14天隔离结束后,我们要继续回到抗疫第一线,为守护上海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说,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还需要付出持续和艰苦的努力!是的,我们必须义不容辞地,为常态化疫情防控织好网、筑好墙,慎终如始、平战结合,坚决捍卫此次疫情防控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光荣属于英雄的上海人民、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
让青春在抗疫中绽放绚丽之花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戴倩
在这些日日夜夜的战斗中,总有人激励着你前进。团队最年长的感控专家傅小芳老师,59岁的她犹如定海神针,每日充满斗志与干劲,为我们检查入舱前的防护服一丝不苟,她说“我是党员,我经历过非典,关键时刻就得挺身而出。”
超声专家杜晶老师就像“临床医生的眼睛”,每日进舱六七个小时,只为辅助医生更准确的诊断患者,提高救治率。
无论是不辞艰辛的老党员,亦或是勇挑高风险的青年党员,他们坚持把疫情当成集结号,用铁肩扛起了党员的责任。同时间赛跑,与生死相搏。
信仰共产主义,加入党组织,是我人生最崇高的追求。秉持这个信仰,2月26日深夜,我在驻地写下了入党申请书,这是我第三次递交,也是最郑重的一次。我知道越到关键时刻越考验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和勇气,处事不惊的静气,践行使命的决心。
3月8日,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当站在鲜艳的党旗下郑重宣誓时,我心潮澎湃,我知道从此多了层身份,更多了份责任,但以后我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是党员,我先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的回信中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为90后的我愿与所有党员一样以吾辈的初心,用信仰书写人生的答卷,用青春的名义守护盛世中华。
也许正是因为经历了这些,我想对父亲说:
爸爸,我长大了!我和千千万万个“90后”一样,昨天还是你们眼中的孩子,今天我们正在成为新时代共和国的脊梁,成为我们国家的骄傲和希望!
抗击疫情是我们最好的成长礼!经过抗疫战火洗礼与淬炼的青春,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上海广播电视台 范士广
对于一名记者来说,这次去武汉前线,记录一位位英雄人物的故事,是职业的本能。但是到了武汉的第三天,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ICU,我随便和一位护士聊了聊,发现自己之前的想法有些想当然了。
她叫徐东亚,和她聊天的时候,她已经高强度工作了3个小时,坐在那里一声不吭地休息。我们就随便聊着,我拿手机这么拍着。突然,她和我说:“你知道吗?我现在最怕听到手机铃声响。”她一直看护了十几天的一名患者,不久前抢救无效去世了。那晚,人被殡仪馆接走了。但他的手机还留在护士站的柜子里,等待消毒处理。晚上的ICU,一切都很安静,只有那个手机响个不停。
徐东亚就坐在柜子旁边,却没办法去接那个电话。她想象着这个电话是谁打来的,每一秒都是煎熬。手机断断续续响了四十分钟,终于把电池耗干、耗尽,才突然平息。
聊着聊着,她突然开始自责,是不是如果护理得更好一些,那个病人就不会走?就是这个时候,我拍到了这样一张珍贵的照片。徐东亚的眼泪在吧哒吧哒地掉。她只是一名很普通的护士,极偶然地讲了一个没有多少情节的小事情,抒发了一点没有经过整理的小情绪。但是,这小情绪里,有同理心,有人情味儿。
到底什么是英雄?其实中国人不相信什么救世主或者虚构的超级英雄。对于中国人而言,我们愿意相信每一个平凡岗位上的个人,在世俗伦常的义务中,恪尽职守、宽容仁爱;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有承担责任的勇气,有对众生万物一视同仁的爱,这才是中国人的理想人格。
交锋在看不见的战线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孙晓冬
新冠疫情发生至今,上海仅342人本地感染,境外输入无一例流入社区。这正是疾控工作“上海战略”的体现。
确诊病例的增量控制,离不开疾控人的专业!宁夏中卫地区第一例境外输入病例处置, 36个小时内追踪到86名本地的密切接触者,并且锁定100多名已经去往外地的密切接触者。通过流调和密切接触者追踪,已落实在沪密切接触者隔离医学观察2.2万余例,开展135起聚集性疫情的深度调查分析,逐一明确每起疫情的传播链、传播方式和流行特点。
检测结果的准确及时,离不开疾控人的奉献!实验室检测成为确诊和排除疑似的关键。检测结果决不能出错,一旦误判,将造成延误治疗,甚至是疫情扩散的后果。疾控中心的实验室检测了几万个样本,迄今为止,没有一例错判。从1月份开始,24小时轮班,已检测近3万份病例和人员样本、6万余件食品和环境样本。
疫情防线的牢不可破,离不开疾控人持之以恒的坚守!防控境外病例的输入成为新的重点。疾控中心抽调了50多人,派驻到上海两大机场,直接和海关、口岸、120等多部门对接工作。他们整理海量信息,成为实施防控措施的依据。疾控中心驻机场人员核验的入境送医人员已超过5000例!
疾控中心已制定98个专业技术方案和多个专项防控方案,为政府调整防疫策略提供技术支持;进博会召开在即,我们正在倾力落实各项公共卫生保障措施……
在做好当下疫情防控的同时,我们积极开展疾控体系现代化建设,为把上海建设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而努力!
保障人民健康 守护城市安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张文宏
成功遏制全球百年来最严重的疫情,我们共同创造、见证了一种伟大!
1月底,面临着“史上最难排班”,我说出“共产党员先上”,是最本能的想法。党员同志都宣过誓,“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在最危险的时刻,我们就必须冲锋在前!这是由信仰迸发出的力量。
1月24日,上海正式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上海1649位医疗队员奔赴武汉,25万医务人员紧急动员,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儿科医院按照“四个集中”原则收治患者。
全上海高手组成重症医学、ECMO、CRRT、呼吸治疗、中医及心理5个顶尖团队,高级别常驻专家和公卫医护近千人24小时驻守。每次病房内外视频查房,几十个专家同时在线,严格遵循“一人一策”。“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上海方案”一经出炉,就获得了国际点赞。
整个上海,抗疫科普在行动。通过书籍、媒体,重要的防疫策略与公众进行了有效沟通。共识之下,全社会联防联控、市民积极参与,成为这场战役的制胜之招。
人类是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上海专家不断对话国际医学专家、政府官员,把上海医疗的心血和智慧无私分享,展现了道义担当。
习总书记说:“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上海到2025年将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前方有党旗,身后有群众,我们的抗疫精神,定会成为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不竭力量!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摄:张伊辰、张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