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仅仅认为阿尔茨海默病是“记忆”疾病,那就错了。今天(9月21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举行的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主题论坛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阿尔茨海默病已超越肿瘤成为全球重要死因。本次论坛以“阿尔茨海默病防治,从不太早,永不言迟”为主题,再度强调早期干预的重要意义。
老龄化社会下的认知障碍人群
2016年,全球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认知障碍患病人数总计4380万,而1990年痴呆患病人数仅为2020万。短短26年,患病人数翻番。同样在2016年,中国认知障碍患者达到1042.7万,已接近全球痴呆患病人数的1/4。照此速度,至2050年,我国的认知障碍患病人数将突破1.5亿。
除快速增长的人数,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该病已成为全球重要死因之一。2016年,痴呆是全球第5大死因,超过了肿瘤这一大众所熟知的死因,前4位死因为:缺血性心脏病、COPD、脑出血及缺血性卒中。而对70岁以上老年人而言,目前痴呆是这部分人群的第二大死因,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
阿尔茨海默病为主的认知障碍防治与科普工作正越来越受到重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介绍,目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针对认知障碍开展了多项工作,包括参与研制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甘露特钠胶囊(“九期一”),推出早期筛查的神经心理学测验简易精神量表,这是目前临床上测查智能损害程度最常见的量表,还有对社区老人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的工作,推出医养地图,为需要机构照护者提供更多选择。
“我们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就是为老年人真正享受到实惠。”徐一峰说。
约80%的患者未获得规范诊治
如果家里有一个认知障碍老人会有什么样的问题?社会又能为这些老人做什么?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促进处处长王彤提到,纪录片《人间世》之“往事只能回味”是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拍摄的,记录了一群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也就是大家口中的“老年痴呆”的故事,“该片播放后收获了许多感动,这也就是我们一直做的工作,随着越来越多的医生加入科普行列,百姓的健康需求能得到更大的满足。”
专家表示,当一个人活到80岁时,有15%的概率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到85岁时,概率会陡然上升到30%,到95岁时,达到50%以上。
老年期认知障碍的类型有上百种,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人数最多,约占50-60%。中国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占17.9%,已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增多导致老年变性病尤其是认知障碍患者增多。目前推算,我国总计有5000多万认知障碍人群。
认知障碍的患病率自1990年后呈增长趋势,直接和间接的疾病负担逐年加重,到2016年,中国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增长率明显高于世界水平(5.6%VS1.7%),由于社会对该疾病的误解与歧视,医疗和照护方面的专业支持缺少联接与创新,认知障碍的服务缺乏整体性和持续性,约80%的患者未获得规范诊治。
“当我们面对这些数据时,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两个问题:第一,如何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减缓疾病的发展;第二,如何满足庞大的患者群体医疗和照护的需求。”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主任医师李霞表示,以认知障碍诊疗水平最高的上海地区来讲,应对疾病,光靠记忆门诊和住院医疗是远远不够的,强调早期诊断有利于早期干预和延缓病程,提倡“医养结合”的理念和模式。这需要全社会建立合理的诊疗与支持性的全病程系统。
认知障碍全程支持体系构建
早在2014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以上海交通大学阿尔茨海默病诊治中心为基础,联合本市3家区级精神卫生中心、3家照护机构开展面向认知障碍老人的医疗、照护相结合的全病程管理模式——“爱夕医养联盟”。
“对阿尔茨海默病防治,需要从容面对,相信专业,永不言迟。”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的孙琳副主任医生介绍,爱夕医养联盟以老年记忆门诊与病房为中转枢纽,联手各方力量,在上海初步建立分级、分层、多学科合作的认知障碍的全病程管理模式。
成立6年来,该联盟不断壮大,目前覆盖长三角14家医院、9家照护机构、2家公益组织,合计25家单位,帮助了约2000例患者,为认知障碍老人和他们的家庭提供服务。目前,该联盟针对长三角地区老人早期诊断认知功能评估工作已经逐步开展并且卓有成效,凡是在筛查中有认知下降趋势的老人,会给予评估报告,并建议到认知症门诊继续完善治疗,且逐年随访。
在讨论互动环节,蔡军、鞠康、顾春玲、李霞就“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干预”为主题,丁园、刘菁、吴荣琴、施忠英就“认知障碍防治的上海模式与发展前景”为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认知障碍的诊疗需要构建纵向医疗服务体系,形成由三级医院引领、二级医院拓展、一级医院全面落实的金字塔形架构,完善“全病程管理模式”。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副主任丁园表示,要努力尝试多途径策略,让患者和家属在任何阶段都能获得恰当的、同质化的医疗支持与照护资源。
作为养老服务排头兵,上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老年认知障碍照护工作的开展。例如,提出上海市深化养老服务实施方案(2019-2022),将加强老年认知障碍照护服务列为主要工作内容;强调在2020年,完成2000张,在2022年,完成80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改造;开展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等。
“深度老龄化带来的必然有认知症的高发,所有友好化社区的建设是必须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认为,帮助老人拥有安全的环境和康复、训练场所,需要政府部门与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积极联动。
衰老无法回避,当这个过程被认知障碍装上“加速器”时,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是浸透生活里每一个细节的考验。在认知障碍的诊疗和防控过程中,医疗、护理、康复缺一不可。“在承认生命遗憾的前提下,才能更好把握住‘有限的可控’。”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副书记赵敏表示,只有全社会努力合作才能牵起老人和家属的手,让爱不再单薄,让科学的支持就在手边,让老一辈老有所养,让每一代人的付出都不被忘却。
“我并没觉得阿尔茨海默病本身有多可怕,问题在于我们缺乏正确的应对手段。”李霞同时强调,媒体在提醒大众关爱这些老人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太“悲情化”,因为这个病本身已经够沉重了,不仅是患者本人,很多时候,他们的家属更痛苦。而在医疗过程中,医生也的确看到了疾病早期诊断和干预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在及时且合理的干预下,依旧存在很多温馨的、感人的、幸福的故事。
与会专家这样写道:想和所有老人及终将老去的我们自己说,阿尔茨海默病防治,从不太早,永不言迟,即使患了认知障碍,人生依然可以精彩。
作者:唐闻佳 乔颖 贺悦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