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一医院90后护士邹芳草绘画
“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去武汉,没想到是以这种方式走进这座英雄的城市,给了我最为特殊的武汉记忆。”9月的上海迎来初秋,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呼吸内科主任医师范小红的办公室最显眼处悬挂着一张照片,这是她与队员身穿统一队服的合影,照片定格在2020年4月10日,地点是武汉雷神山医院。
▲4月10日,上海最后驻守武汉医疗队、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51名医务人员,圆满完成任务,返沪前在雷神山合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供图)
就在此前一天,随着最后一名患者出院,范小红与队员负责的雷神山医院C2病区正式“关舱”,这不仅意味着雷神山医院普通重症病房圆满完成历史使命,也意味着上海最后驻守武汉的一支医疗队,51人,可以回家了。
据此,上海驰援武汉的1649名医疗队队员全部安返上海,一个不少。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随着“武汉会战”结束,上海医疗队队员不仅目睹着武汉的“重启”,更在“雷神山”这个全国人民“云监工”、经历十昼夜奋战建起的“超级生命方舱”里,留下了专属上海的“雷神山记忆”。
▲4月9日,随着最后一名患者出院,范小红与队员负责的雷神山医院C2病区正式“关舱”。(六院供图)
今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而至,位于疫情中心的武汉,为迅速提高救治力量,雷神山医院“拔地而起”,各地医疗队陆续进驻。
上海医疗队是其中之一。
按国家统一部署,上海市第七批(龙华、岳阳、曙光、市中医)、第八批(仁济、市一、市六、杨中心、五院、七院)共10家医院、643名医务人员组成的援鄂医疗队分别于2月15日、19日出征驰援武汉。
至4月10日,上海援雷神山医疗队员全部返沪,累计收治病人525名,其中重症及以上病例194例。
鏖战雷神山,上海医疗队留下了许多“过命”的记忆!
01
目标雷神山!
“逆行”是为创造更多生的希望
“我是共产党员!2003年,我参与了小汤山抗击非典医疗队的工作;2008年,我在汶川救援了50多天。看到了太多生离死别,我更明白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我有非常丰富的抗击疫情的经验,武汉告急,我去适合!作为一名曾经身披军装的军人,面对疫情,我只想说:若有战,召必回!”岳阳医院心内科医生樊民在发给领导的短信里敲下这些字。
那是2月14日深夜,抽调医务人员组队奔赴武汉的消息传到各家医院,当消息在各科室的群里发布后,令人落泪的一幕出现了,一排排的“我报名”“我可以”。
上海曙光医院护理部主任卢根娣是退役军人,2003年参与非典北京小汤山的救治工作,疫情以来,她先后送走了两批、共6位护理人员去武汉,这晚她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出征时刻。
陈曦,曙光医院的一名麻醉科护士,她的丈夫是瑞金医院麻醉科医生,当时已随瑞金医院医疗队出征武汉,奋战在武汉同济医院,这个情人节,这对夫妻迎来最特殊的情人节礼物,将双双奔赴武汉战疫一线。
“我是呼吸科医生,专业对口,国家需要我,我义不容辞。”岳阳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王振伟看到报名消息后马上“举手”。作为上海市首批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中医专家,早在1月29日他就进驻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这次是结束了市公卫中心的任务,直奔武汉。
2月14日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因为出征就在明天,可谓“一夜成军”——2月15日下午,虹桥机场2号航站楼,第四批国家中医医疗队(上海)出征了,它们由上海市中医医院、龙华医院、曙光医院、岳阳医院组成,目标无二:就是刚建成不久的雷神山!
就在此后4天,2月19日,他们迎来了一支更庞大的“上海战队”——由仁济、市一、市六、杨中心、五院、七院等六家医院组成的第八批上海医疗队,近500名队员。
▲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返沪(仁济医院供图)
上海医疗队按照1:1.7的医护比组建,医师队伍以呼吸科、重症医学科专业医师为主,护理人员以重症医学科专科护理人员为主。
他们中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岐黄学者,有多名参加抗击 SARS的小汤山英雄,有参与汶川抗震救灾的医务人员,也有技术过硬的呼吸内科、重症、心内科、急诊等医师和护理人员。根据承担的救治任务和专业不同,所有医疗队员被混编重组,充实了ICU病房的医护力量,同时还成立了插管组、护心组、护肝组、CRRT组、ECMO组等专业团队。
这两批上海医疗队里还有多名湖北籍医务人员,他们积极报名请战,报效家乡。雷神山上海医疗队同时还带去十余台呼吸机及五十余吨医疗防护物资,在上海的航空公司的支持下安排多架飞机运送医疗队和物资。
病魔没有等待,时间就是生命,积极请战,精锐尽出,他们的“逆行”是为了给患者更多的治愈希望。
就在3月,雷神山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一名重症患者醒来,眼神急切地在表达着什么,仁济医院重症医学护士吕明明似乎读懂了,拿来了纸笔,结果老人吃力地写下了一个名字。
原来,这是他的女儿,他想要联系家人,一家人因为这场疫情分离得太久,不知彼此在哪,甚至不知是否还活着。疫情残酷如此,却也迸发出人间最真挚的情感。
▲老人终于苏醒,迫切希望联系家人(叶佳琪拍摄)
这位患者是仁济医院ECMO团队到达雷神山医院后,第一位实施ECMO支持治疗的患者,也是第一位经历生命垂危到成功脱机的患者,他的恢复给了上海医疗队巨大的信心。
02
救命,从自建病区开始
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这名患者不仅苏醒了,还恢复得很好,后来仁济医护都喊他“老钱”。
“感谢感谢,非常感谢!我的状况现在特别好,可以说青春焕发!”8月18日是第三个中国医师节,仁济医院援鄂医护人员收到了一份特别的节日礼物——老钱发来了视频祝福。视频中的老钱声音洪亮、行动自如,谁能想到,半年前的他,还是一个徘徊在生死线上的危重新冠肺炎患者。
武汉人老钱今年57岁,2月24日,老钱因新冠肺炎转入雷神山医院感染二科ICU,这是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仁济医院队员的主战场。刚入院时,老钱高热近40摄氏度、呼吸窘迫,在鬼门关前已数次徘徊。
为挽救他的生命,仁济医院医护使出浑身解数,他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为他施行气管切开术,改善了他的呼吸窘迫症状,这是仁济医疗队在雷神山医院ICU完成的第一例气切术;他们启用冰毯控制患者的体温,并根据医疗组事先制订的预案为患者开展了一系列抗病毒结合呼吸支持和全身多脏器保护的治疗与护理工作。
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领队、仁济医院副院长张继东还协调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王维俊领衔赶来的“尖刀连”ECMO团队,于3月12日为老钱实施了ECMO治疗。
▲仁济医院的医护人员奋战雷神山重症病区,不分昼夜与病魔抢生命,“仁济俊哥”是仁济医院ECMO小分队的一员(叶佳琪拍摄)
终于在3月20日,老钱顺利撤机。那天,仁济医院医疗队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毛青和王维俊一起,为老钱更换了可发声的气切套管,那是大家第一次听到老钱开口讲话,第一句便是“谢谢!”
整整48天的救治,扭转了生死结局,时光一晃已过数月,上海武汉相距800公里,老钱在康复之际不忘给这群上海医护发来祝福,皆因这份“过命”交情。
而对上海医疗队来说,鏖战雷神山留下了太多难忘时刻,比如令太多队员印象深刻“第一次见面”。
“尽管早知雷神山医院边开边建,当看见整个病区只有空荡荡的房子,大家还是有些不知所措。”回想踏进雷神山的第一天,岳阳医院王振伟医生记忆犹新。
抵达武汉的第二天,岳阳医院医疗队便来到雷神山,投入到千头万绪的开科准备中。
病房该如何布局才科学规范?医疗设备如何安放?工作流程如何设置才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收治病人?
病区空空如也,清理消毒、搬运设备等,此时没有医生、护士之分,大家都是搬运工、水电工、木匠……没有设备安装员,队员们撸起袖子自己装;没有软件工程师,医护自己上阵研究ICU 的软件系统。
从“硬装”到“软装”,医疗队员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从零开始,短时间内硬生生建起一个具备强大收治患者能力的病区。
病区建成后,忙碌的救治工作成为医疗队员的常态。
▲第八批上海援鄂医疗队队长、仁济医院副院长张继东(中)在仁济医院负责的一个雷神山重症病区,与医务人员交代救治细节(叶佳琪摄)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袁维方是雷神山医院重症医学科第四组组长,因为阑尾发炎、腹部疼痛,他坐在工作间里接受保守治疗,左手一边输液消炎,右手拿着对讲机,不停与病房内的医护对接工作。
“病区人手紧张、调度繁忙,我不能离开岗位,况且和ICU内的重症患者相比,这点小毛病算什么。”袁维方说。
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在雷神山,每一名上海医疗队都在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光,一份热,所有的行为方式都如此统一:累了,就倚在墙角稍做休息;饿了,就匆匆扒两口盒饭,没有一个队员叫苦。
为什么这么拼?一名医生说得很真切:“疫情不是演练,来了就要实战,抓紧每分每秒,就是为患者创造更多康复的希望。”
03
医护身后的力量
“你们守护患者,我们守护你们!”
此行武汉雷神山,有人在前方与病魔交手,也有人在医护身后默默守护。
“护目镜和鼻梁间还是有点空隙。”一边说着,仁济医院傅小芳一边取来小棉球填上空隙。身为雷神山医院的一名专职院感防控人员,傅小芳是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里年龄最大的专家。她日复一日的任务便是对所有进舱医护人员做细致的检查,确保队员们进舱工作万无一失。
“涂过防雾剂了吗?”“防护服让我再检查一遍。”如同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一样,院感人员经常一路叮嘱大家到缓冲区门口,这一声声“唠叨”在战“疫”前线格外动听。
▲市一医院90后护士邹芳草绘画
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逆行者们才能安心推开从清洁区到污染区的每一扇门。“抗疫把感控推到了幕前,感控组的任务,就是确保每位医疗队员安全。”傅小芳说。
身上穿上防护服,心灵的铠甲同样不能少。
此行出征雷神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组建医疗队之初,便特别做了“医学心理科主任全程随队”的部署。市一医院心理医学科专家程文红每天都会查看医护人员的“医护心情指数”,判断队员们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心理专家团队会根据医护人员最关注的话题开设线上‘聊吧’,分享经验、纾解压力,提出专业性的意见。对于特别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我们还会启动‘巴林特小组’模式进行心理干预”。
▲市一医院的巴林特小组
驰援武汉出征雷神山,医疗队始终强调的工作原则就是,要把上海医疗服务的精细化管理举措和一整套操作规范不折不扣“搬”到武汉,简单来说,便是在上海怎么做,在武汉就怎么做。
根据任务与医护专业细分,医疗队对10家医院医务人员进行混编,让具有呼吸、重症、麻醉、心脏、神经等相关专业人员充实到ICU病房,确保ICU病房的医护力量;在床位责任医生基础上,落实三级查房,一并成立插管组、护心组、护肝组、CRRT组、ECMO组等专业团队,构成网状管理架构;形成领队每周工作例会制,以“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的目标,将关口前移,与雷神山各个部门紧密对接……
医疗队还将医工交叉的“硬核”科技带入舱内。
市一医院支援雷神山医疗队领队、市一医院副院长刘军告诉记者,医疗队来到雷神山后,结合临床需求和多学科、整建制医疗队跨学科合作的优势,设计、应用了5G无线听诊器、医用眼罩、体外膈肌起搏器、正压振动通气设备等多个临床创新项目,提高了临床诊疗的效率和效果。
▲在防护罩的保护下,市一医院医疗队护士为患者进行吸痰操作
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实际救治的过程中,上海支援雷神山医院医疗队还借助远程会诊,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危重病人抢救专家组实时联动。将上海的医疗资源更好地用于前线临床救治。不仅患者受益,上海医疗队员们也进一步提升了临床业务水平,感受到来自家乡的支持,增强了一线救治工作的信心。
04
最美风景线
中西医结合带来新冠疫情“独特亮色”
60多岁的甘阿姨体质虚弱,感染后恶寒发热、口苦咽干、食欲不振,总担心自己的身体撑不住。上海中医医疗队的商斌仪医生仔细检查后,对症开出中医治疗方案,缓解了甘阿姨的病痛和心理压力。
“我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患者受益。”商斌仪说。
在雷神山,上海的中医医疗队仔细分析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辨证论治开出汤药,同时实施心理疗护、针灸、功法等非药物治疗,将上海经验与武汉实际情况结合,用中西医结合的“上海方案”托起生命希望,创造了中医“国家队”里第一个到达、第一个收治、第一个出院的好成绩。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在看望医疗队时表扬:体现上海的速度,上海的水平。
▲上海中医医疗队负责的雷神山病区,治愈患者收到特别的出院证书。
如今回看这段经历并不容易:2月15日,上海中医药大学的4家附属医院组成第四批国家中医医疗队暨上海市第七批援鄂医疗队驰援武汉,接管的是雷神山医院的2个重症病区,共计96张床位。
如何施救?这批上海中医医疗队积极发挥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以国家诊疗方案为“总舵”,一人一策、精准施治,成功将众多危重患者拉回了生命的安全线。
81岁吴阿婆让队员们尤其印象深刻。她是开科当日由救护车四位工作人员抬入,当时血氧饱和度69%,CT两肺弥漫性改变,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低钾血症等,随时可能出现炎症风暴、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
岳阳医院分队立即对她制定个性化综合救治方案,除高流量吸氧、抗菌、平衡电解质、抑制炎症风暴、营养支持等西医综合治疗,还有中药+针刺治疗等。在团队不分昼夜的努力下,阿婆慢慢恢复了,在不吸氧情况下氧饱和度达到95%以上。
当担任病区医疗组长的王振伟医师告诉她可以出院时,老人流着眼泪拉着王振伟的手说:“家里人都以为我挺不过来,是你们给了我新生!”
79岁金老先生也是一位重症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病愈。“老先生,恭喜您可以出院了!”当C7病区主任、岳阳医院分队长樊民向他颁发出院证明时,老先生说,“医生,谢谢你们!我手抖,写不了感谢信,我给你敬个礼吧!”说完,他面对樊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原来,老先生有着30年军龄,樊民见状,感慨万千,当即向老人回敬了一个军礼,“我也是一个有28年军龄的老兵!”医患之间,两个敬礼,温暖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内心。
▲上海中医医疗队负责的雷神山病区,一名拥有30年军龄的老年患者出院以敬礼致谢医生,曾是军医的岳阳医院樊民医生感慨万千,以军礼回敬。(岳阳医院供图)
在这场战疫中,海派中医大放光彩,意外收获不少“新粉丝”。初春的雷神山病区走廊,夕阳照射下,一群岳阳医院的医生们带着患者“练功”的景象成为雷神山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一套功法练完,患者们微微出汗,大呼“舒服、过瘾”。还有人调侃,“没想到在雷神山,我们还学会了一套‘中国功夫’!”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岳阳功法”。上海岳阳医院是全国唯一以非药物疗法为主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医疗队充分发挥医院优势,除中药外,还把针灸、功法、穴位敷贴等中医外治法运用在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中。丰富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改善了患者的情绪、睡眠等多方面的问题,赢来一片赞誉。
“中西医协同”显著提升了疗效,在全球抗击疫情中已成为中国方案的亮点,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3月31日,第四批国家中医医疗队(上海市第七批援鄂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全部平安回沪。在雷神山的44天里,该医疗队共收治病患201人,全部治愈出院,中医药参与治疗率100%,取得“患者零死亡,零转重,零复阳,医务人员零感染”的成绩。
05
90后来了
看似瞬间的成长,都是厚积薄发的力量
“我是重症监护室护士长,技术全面,请让我去前线!”这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胸外科(含监护室)护士长张艳在看到医院组建援鄂医疗队通知时的答复。
在雷神山,这名80后的护士长冲在了第一线,排自己最辛苦的班,负责护理最重的患者,过去总是跟着前辈走,如今已然成为了同病区里年轻护士们的榜样。
雷神山医院的上海医疗队里,还有不少90后年轻队员,平时备受家人呵护,到了抗疫一线,突然间成了顶梁柱,要为患者撑起一片天。
“雷神山医院刚开始收治病人的时候,我心里也有点害怕。”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90后护士朱瑜君行前喊着要去武汉打“小怪兽”,可真到了一线,心里不免发怵。
“是病人眼中写满对生的渴望,让我克服了恐惧。”朱瑜君发现,病房中很多患者不仅身体被病毒折磨,内心也因为远离家人而深感孤单无助。“家人不在身边,离他们最近的就是我们这些护士。”这个女孩变得勇敢起来,除了照顾患者,很多时候她更会主动去问候、关心病患。
市一医院外科护士邹芳草则是团队中的“灵魂画手”。“我想通过线条的勾勒、色彩的变化记录下雷神山病房里真实生动的每一幕,为战友们换一种心情,让病患心头多一抹亮色。”24岁的她决定,在前线既要当战士,也要用画笔开出“治愈系”处方,记录下抗疫一线的暖心瞬间。
▲邹芳草的第一张画便是市一医院156人医疗队抵达武汉雷神山医院的“出征照”
在雷神山,许多年轻队员都觉得这几个月的战“疫”历练,让他们飞速成长。
仁济医院护士戴倩回想起护理过最艰难的病例——ICU病区15床的患者老钱,她说:“当时患者已经上了呼吸机,为了改善呼吸情况,需要不断帮他变换睡姿。但是,插管患者翻身的任何一个小动作,都有可能影响生命体征,既要使得上力气,也要像绣花一样小心轻放。”感受到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个子小、人又瘦,戴倩也不知道哪来的力气,一遍遍帮助患者翻身,“只要我们多尽一份力,患者就多一份安全。”
▲仁济医院90后护士戴倩护理重症患者(叶佳琪摄)
曾经是你们保护了我们,今天轮到我们来保护你们!一份份摁着鲜红手印的请战书,一张张被口罩勒出血印的面孔,一个个坚毅的身影,一批批紧急集结的支援队伍……无形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在火线淬炼出了最真实的光芒。在支援雷神山医院的期间,上海医疗队收到了229份入党申请书,共67名同志火线入党。这些年轻的新鲜血液加入党的组织,更加激发全体队员的斗志。
▲3月8日,市一医院三名医务人员在雷神山“火线”入党。
看着雷神山医院里的患者一个接一个治愈出院,病区里的床位逐渐空了出来,直到清空封舱,上海的医疗队员们感到喜悦而不舍,但这些离别都是为了迎接幸福的明天。
雷驰荆楚,术济苍生,不辱使命,凯旋归来。上海援鄂医疗队用朴实的行动,生动诠释了何谓初心使命与责任担当。
正如一位护士在接受采访时说的,医护人员不仅是白袍战士,更是裂缝中的阳光。
正是这一束束散落在无边黑暗中的光芒,照亮了冬日里患者回家的方向。
作者:唐闻佳 李晨琰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